[摘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深度教学的前提。对于文言文阅读,必须对教、学、教学全程做好管控,才能实现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于是就有了我们以本例为基础,对初中文言文细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的实践探索。我们尝试了结构性的四个层面的质量管控:即课前准备质量管控;课中实施质量管控;课后学生作业质量管控;教后经验总结质量管控。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课例;文本细读;质量管控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创设合适问题情境,驱动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文言文细读进行教学质量管控,并尝试四个互联有结构的教学质量管控策略。
一、课前准备质量管控
(一)管控好对单元教学内容的解读
《湖心亭看雪》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教材编者在课文前的提示语中要求学生体味作者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雪的境界,让学生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美感。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品味雪后西湖奇景,赏析文本语言之美。另外,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依次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七年级的短小通俗文言文、八年级的写景叙事文言文不同,这两篇文言文更具思想性,对九年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思辨要求。而《湖心亭看雪》的思想内涵更为隐晦,学生要读懂“痴相公”背后“痴”的原因,破解藏在文本背后深深的离黍之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教师搭好桥梁,做好引导。
(二)管控好对文本细读理论的准备
在“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链[1]中,尽管读者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了解作者所想,但是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尽可能地深入到文本当中,与作者无限贴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学批评当中的文本细读理论(close reading)[2],带领学生从字、词、句出发,挖掘文本细节,深入分析文本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解读文本内部的独特内涵。就《湖心亭看雪》而言,文本本身的字句背后蕴含大量的信息,经过仔细咀嚼和推敲,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看似平常的词句能承载丰厚的复杂的情感,这是提升阅读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有效训练。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中本就有“字文化”[3]的传统,常有“一字师”出现,格外注重字句的斟酌,意图将一字一句的表情达意功能最大化。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品析《湖心亭看雪》,是符合古代文学的解读需要的。
(三)管控好对张岱其人其世的解读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读书方法。除了单纯地研究文本,我们还需要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性格气质、思想轨迹等等,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对文本更精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明朝灭亡于1644年,1597 年出生的张岱,此时48岁。1647年(清顺治四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开头的“崇祯五年十二月”,课下注释表明是1632年,也就是张岱35岁这年。提供了这些信息,学生就能以此为线索,了解《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都是以明灭后追忆故国旧事为写作意图的。尽管在《湖心亭看雪》中隐藏得比较深,但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在张岱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
(四)管控好教学生态以及教学资源
赏析语言之美,从而进入文本情境,是深入阅读的必经之路。平时在早读时学生朗读《湖心亭看雪》,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冰雪之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独特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把这种美感具体化,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这美感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赏析西湖雪景,学习白描的表现手法。
《湖心亭看雪》的“痴”字就是一个天然切入点和巧妙的设疑处,能够用解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然而,品味“痴”的内涵并不容易,如果没有精心设计,学生可能会一读而过,忽略了背后的深意。因此,需要提供知识链接,并在讨论中逐步确立这些内涵。品味“痴”的内涵,体会文章中暗含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就成为本课的难点。
学生的阅读是持续进行的,教学时不必限制在此时此篇中,尤其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频繁,以亡国为背景的作品数不胜数。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其他学习过的课文,甚至利用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成果,来丰富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探究。
(五)管控好对适切教育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征,理解白描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在细读中品味西湖雪景之美,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推敲字句,理解文言文言外之意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细读钻研能力,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诵读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作者的独特审美和高雅情趣,破解作者的故国之思和离黍之悲;使学生对文言文细读过程有愉悦感、成就感与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信心,并从中或得审美、珍惜美的熏陶;遵循文本细读所需要的细致认真的认知态度;学习作者忠贞的品质与高尚的爱国情操,体验文言文继承与传承的价值。
二、教学实施质量管控
我们实施有序、有结构的质量管控方式:
(一)管控好课前导入
课前引入作家章诒和对张岱的评价,以“一个丰富、美好的男人”介绍张岱,拉近学生与张岱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并非无趣。这个评价暗含张岱前半生和后半生生活的巨大差距,《湖心亭看雪》正是晚年张岱悠悠唱出的一曲“悲萧”。为课文的故国之思主题做好渗透。
(二)管控好问题探究的过程
1.借助课下注释,结合诵读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诵读是疏通文意的前提,疏通文意又是探究文章中心的桥梁。首先,我们通过齐读、去标点读(练习断句)、分组合作朗读、男女生共读等方式,让学生多次诵读文本,形成初步的语感,增强对文本的熟悉度。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采取直译的方式,要求将原文的字句对应到译文中。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则在全班讨论,共同解析,教师一边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及时纠错和完善,为鉴赏和探究奠定基础。
2.用推敲字词的方法赏析文本之美,探究文本写景特色
如何激发学生去发现文本之美,同时将赏析语言和探究文本内涵有序地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呢?我们首先让学生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话,用这句话来提纲挈领。学生很容易找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能够带动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继续追问这句话里最关键的字,学生就能聚焦到“痴”字上面。由此开始,就可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赏析文本了。
问题1:让张岱如此“痴”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从原文找出。
学生定位文本:“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反复朗读这两句写景文字,初步形成语感。
问题2:我们将这两句话改写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试着比较其中的区别。
通过讨论,学生能关注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中间有停顿,暗含观景者视角的转换:先看天,再看云,再看山,再看水,由上到下,上天入地,将视线所及之处全都搜寻一遍,最终才得出“上下一白”的结论。原句用“与”把雪中的天云山水连接了起来,给人浑然一体的纯净之感。而“天云山水”语速太快,显得观景者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不能体现西湖雪景苍茫大气的特点。
另外,学生能够品味“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不仅写出“长堤”“湖心亭”“舟”“人”在冰天雪地中若隐若现的特点,更是作者刻意以小写大,递次微缩,景物由远及近,由大变小,体现世界之大,人生之微。而“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我”,早已为之痴迷,早已融入这片苍茫纯净的雪景中,天人合一了。再朗读,学生自然会读慢一些,并且突出这几个量词,读出张岱“冰雪人格,清淡天真”的感觉。当张岱面对这样的雪景,他已经痴迷而进入审美自失的状态;当同学们通过推敲字词,浸润、涵咏而进入文本,也能够感受到面对雪景、面对文本的双重的审美自失。
问题3:这两句写景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由于白描手法平时的出镜率不高,辨识度也不高,学生可能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通过讨论并借助教师提供的提示,如提供一幅色泽鲜艳水彩画和一幅素色勾勒的中国画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不同,然后再对应文本,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两句话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特点。正是这样的简洁之笔,才描出雪中西湖之纯净。还可以联系七年级上册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都是白描手法。通过对比和类比,让学生对白描手法有更直观的认识。
问题4:请总结张岱笔下雪景的特点?
在以上解读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归纳出纯净、大气、苍茫、冰冷、孤寂、天人合一等特征。可以再联系其他写雪景的语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在冬天里期待春天,给人扑面而来的温暖和希望,而张岱的文字让人感到彻骨的冰雪之气。这个问题承上启下,为下面进入对作者内心状态和性格气质的解读过渡。
3.用寻找“缝隙”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痴”的内涵
回到我们找到的关键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似嗔似怪,实赞实爱。要想解开这句话背后的“秘密”,需要把握全文,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读出字与字之间的“缝隙”。陈思和教授提出文本细读要“寻找缝隙”,也就是文本中的破绽。[4]我们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解读这些“缝隙”。
问题1:除了刚刚解读的“痴迷于雪景”,你觉得“痴”字还有什么内涵?请从文中寻找哪些细节体现了“痴”。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行为,因为本文除了雪景外,其他内容都由主人公的活动构成。学生能够找出以下不合常理处:
(1)十二月——冬天;大雪三日——雪大;湖中人鸟声俱绝——冰天雪地,孤寂清冷;更定——半夜。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时间去看雪的人有点痴。从而归纳作者对生活有一种特别的情趣,对审美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他是一个清雅脱俗、任性放达的“痴人”。学生归纳如有困难,可以插入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其闲情雅致与本文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还可以链接《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赏景的典故。王子猷与张岱同是特立独行,但王子猷有知己可忆,而张岱“独往”湖心亭,虽然遇到了同类人,却只是萍水相逢、对饮即别,更显孤独。
(2)湖心亭中有奇遇,竟然有人不期而至、捷足先登,大喜互饮。遇到了知音,该是秉烛夜谈,互留地址,改日拜访才对,为何只问了问姓氏,连名字都没有呢?问的是姓氏,回答却是“金陵人”,或者说作者只刻意记录对方答语中的这个地名,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学生能找出来,亭中人为“金陵”人,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知道金陵即南京,是明朝的国都。张岱与这二人能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和这个地名背后的信息有关。
问题2:张岱与湖中两人是同一类人吗?他们是不是同样的“痴人”?
在破解地名“金陵”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挖掘张岱与这二人见面“大喜”的深层原因。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课本注释写明本文的写作年份是1632年,文章开头却是“崇祯五年”。此时补充张岱个人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学生重新讨论,会惊喜地找到答案:原来张岱的孤独来自于亡国之恨,来自于从盛世和个人优裕生活突然跌落的茫然,“金陵”则是亡国遗民心心念念的旧都。“相公痴”,不仅“痴”在景,痴在行,,更在于对故国的痴情与痴心一片。课后有同学在随笔中记录,觉得自己走进了张岱内心,与他产生了共鸣,为他感到悲伤,同情他的痛苦。这种在阅读时与古人对话的知音之感是多么难能可贵,它不仅标志着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但对于这两人和张岱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意见,我们支持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还可以再结合张岱其他作品中对西湖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西湖是张岱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的精神寄托,湖中二人则未必有一样的情怀。
问题3:结合材料,讨论在平时的阅读中或生活中,是否有和张岱等类似的人。你如何理解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体会到张岱的故国之思后,我们可以再提供以下三则材料来印证:
周作人《知堂书话》中:“他(张岱)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陶庵梦忆序》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中列举的祁彪佳、刘宗周、王思任等宁死不在清朝做官的明末名士。
古代社会忠君爱国思想浓厚,每逢改朝换代,就有不少前朝遗民无法接受新王朝的产生,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践行对故国的忠诚。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会接触到类似的人物,伯夷叔齐采薇而亡,《春望》中杜甫被叛军俘虏也要拼死逃离长安,张岱这一个形象的背后,站着无数个同样忠贞的灵魂。这种精神就像文化基因,牢牢刻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上,也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文本后,从文本跳出,在更宏观的视角中审视和思考背后的文化意义。而我们是否需要像古人那样极端,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也是值得学生思辨和讨论的问题。
三、课后学生作业质量管控
作业既能检验学生的课堂所学,又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还能帮助学生梳理在课堂上思考的内容,经过加工和完善,形成更高层次的思维成果。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严格把控作业质量:
(一)管控好层次作业布置
合理分层布置作业更有利于贴合学生学情,管控教学质量。课后作业包含“必做”和“选做”两种:(必做)一是朗读、背诵《湖心亭看雪》全文及课下注释;二是结合你细读文本所得,以“好一个张岱”为开头,自由续写后面的内容。(选做)一是课后阅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其他作品;二是结合课堂讨论中你感兴趣的内容,寻找和收集更多相关资料,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写成小论文。如白描手法的探究、忠君爱国文化现象的探究等。教师可以通过全员参与的练习得到作业反馈,为下节课定制更具个性化的教学做准备;同时,还可以通过“选做”项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更多与主题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管控好作业监管平台
对于背诵作业,教师可通过早读课、语文课、晚自习等时间进行整体摸查或个别抽查,也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安排学生互相监督,还可以选取一些重要句子堂测默写。对于续写作业,教师收齐书面作业以后,需要精批细批,及时评价和反馈。对于选做作业,则需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如晚自习时面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将优秀作业展示到微信家长群上,或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以此激励学生。
(三)管控好作业质量评价
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认可,如果这份肯定和认可不仅来自老师,还来自同学,激励效果会更好,在互相切磋的同时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促进其他同学的进步。教师在给学生的续写作业打出等级、写好评语后,可以利用班级展示栏展示学生的优秀续写作品,还可以利用随笔分享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续写作品或小论文,优秀的作品可以集结成册,甚至向学校或报社、杂志社投稿。
四、教后经验总结质量管控
落实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阅读教学,让更多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最终让阅读影响学生的情怀气质。对于教后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思想:
(一)纵向结构的教学思想
即相关的要点形成互联的结构或形成某个特殊系统的思想。本课围绕文言文阅读建构了互联的有系统的四个层次的教学策略:一是课前教学准备质量管控;二是课中教学实施质量管控;三是课后作业练习质量管控;四是教后经验总结质量管控。使教育教学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使教学纵向逐步深入而管控住质量等。
(二)探究细学的教学思想
即釆用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深入细学的思想。整节课里用系列问题链的形式,推动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这些问题未必有标准答案,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除了学生自主的细读,教师还提供大量相关材料作为阶梯,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桥梁,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三)合作分享的教学思想
即采用合作形式,成果分享或借鉴后再发展的思想。本课例提出的探究问题多半依托小组讨论的形式,比如寻找体现“痴”的细节,由于这些细节散乱分布在文本各处,有的非常不起眼,就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学生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又能在讨论中不断借鉴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的认知。
(四)拓展阅读的教学思想
即让类似的阅读与深化的阅读拓展开去的思想。本课例从《湖心亭看雪》文本出发,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方便学生拓宽阅读视角,对文本形成全面的认识。在学生的理解困难点处,提供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包括课内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课外作品如《世说新语》,帮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另外,结合相关研究性著作如《都市文人——张岱传》,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纵向的深度思考。
(五)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