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班主任对小学生抑郁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例谈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了抑郁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怎样帮助抑郁学生走出抑郁的阴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对抑郁学生的个案研究,通过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教师关爱、同伴教育、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家校社合力构建多形式的社会支持系统等策略进行干预,帮助抑郁心理危机的学生消除抑郁情绪,度过心理危机。

[关键词]抑郁;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家校社合力

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1]。由此可见青少年成为抑郁的高发人群,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怎样帮助抑郁学生走出抑郁的阴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以一例抑郁情绪小学生个案为切入点,探讨班主任对小学生抑郁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希(化名),五年级,平时内向,没有朋友,对人很冷漠,有时在学校里一整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同学和科任老师都认为她很古怪孤僻。小希的特殊表现引起了新上任两周的班主任的高度注意,于是经常跟她说话,但她总是沉默不语!一天早上,班主任接到小希叔叔的电话:小希昨晚离家出走了。万幸的是,当天早上小希按时出现在学校,小希叔叔到校后大声呵斥小希,小希只能无助地痛哭。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的班主任利用放松疗法安抚小希的情绪,然后跟家长沟通,了解事发原因。原来小希母亲早逝,爸爸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工作,极少回家和打电话。小希寄宿在叔叔家,长期寄人篱下让她变得孤僻,有轻度的抑郁情绪。小希缺少零花钱,昨晚因为偷奶奶的钱被叔叔责骂而离家出走。

二、小学生抑郁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实践

(一)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根据小希的抑郁情绪和离家出走的行为,班主任联合心理老师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上报教育局,建立小希的个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做到密切关注;接着借助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等力量,在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干预,班主任联合心理老师,通过心理课、心理讲座、单独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方式,为小希提供校内心理支持系统。

(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才会顺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为了和小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班主任在和她交往的时候用了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如:每天午餐时间都会去和小希聊天,有时候一个问题问好几次,直到她开口。她声音小的时候班主任就靠近她倾听她说话。专门帮她拍好看的笑脸,告诉她“你笑起来真好看”……一次次的冷场换来了小希的回应。就这样,班主任用耐心和爱心与小希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同伴教育提供心理支持

同伴教育的作用具有情绪发展功能。《心理学》上说:“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给儿童以情绪支持和安慰[3]。”班主任发现小希不抗拒和班里两个女同学玩。于是创造许多机会让她们接触:一起值日、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还私下找那两位同学聊天,让她们多跟小希玩、多带小希跟其他同学玩……后来,,小希发呆的时间减少了,脸上有了笑容,身边有了朋友。巴尔扎克说过:“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一旦精神上不再孤独,有了朋友的陪伴,一个抑郁的孩子的世界会慢慢充满鲜活的色彩!

(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自信心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自己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的情绪。为了满足小希的自我实现需要,班主任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和正强化法。老师们请小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电脑拿到办公室、搬作业……在小希像登门槛一样完成越来越多的目标时,及时给予她表扬或者奖励,以强化她的行为,小希的自信心也在完成任务时不断提高,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当老师和同学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小希自动帮忙的身影。小希开始融入集体生活,和同学相处也慢慢融洽起来!

(五)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抗抑郁就需要提升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中的迪香式微笑和“三件好事”练习两个好方法提高抑郁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迪香式微笑会让我们的大脑感知到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三件好事”练习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写下自己身上发生的三件好事和原因,这三件好事可以是很小的事情。如:今天午餐有排骨。原因:我喜欢吃排骨。三件好事练习可以让抑郁学生发现身边的小确幸,改善消极的认知模式,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班主任就是坚持和小希互相分享迪香式微笑和三件好事,从而提高小希的积极情绪体验。

(六)家校社合力,构建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1.家校合力,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

一个和谐温馨有爱的家庭,可以治愈孩子受伤的心灵。小希心里有一个信念“没有人喜欢我”。这源于小希的原生家庭,她从小受到的关爱较少,更多地体验到被欺负、被歧视的经历。让小希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有利于小希减弱这一消极信念,减轻抑郁情绪。离家出走事件后,班主任联系小希叔叔一家,告知小希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获取家长背后的配合。如请叔叔一家少点责骂,多点鼓励。奶奶定期给零花钱小希,这样小希不用偷钱,加重心理负担。爸爸尽量多回家陪伴小希,补上她缺失的父爱。班主任、心理老师一年来保持与小希家庭沟通,传授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双向合力,不断给小希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她走出心理危机。

2.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在被支持者层面,是“个体感到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4]”。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应该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预防与干预中起着积极的持续支持作用。学校作为链接社会支持系统的桥梁,获取家庭、社区、政府、医院等社会力量的帮助,形成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如班主任带领小希等学生参加了社区和学校党委组织的“爱心帮扶活动”“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献爱心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体现人生价值。

三、效果和反思

(一)效果

班主任对小希的心理危机干预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效果显著。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小希和同学们友好交往,学习成绩提升,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心理老师跟班主任反馈:在沙盘游戏和绘画作品中,小希呈现了积极阳光的一面。家长也反映小希在家话多了,变得活泼开朗。班主任作为小希对外沟通的纽带,链接家校社资源,三方合力,帮助小希走出了抑郁的阴霾,解除了心理危机。

(二)反思

经过实践证明,班主任采用多形式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对抑郁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帮助抑郁学生消除抑郁情绪,度过心理危机。整个干预过程耗时长,牵涉的人员广,最终能成功,多方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班主任作为链接家校社资源的纽带,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接受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培训。

参考文献

[1]付小兰,张侃,陈雪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3]斯宾塞.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4]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8〕44号)[Z].2018-11-16.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