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不仅在知识内容及概念方面较为抽象,在知识创新与举一反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培养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数学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效率,全方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学科对于概念、公式及创新思维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高中数学老师在通过培养创新思维的不同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在接受定理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合理数形结合,训练数学思维方式
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数学学科中的各种书面知识问题,更以其创新的方式解决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不同数字表达式,首先引导学生们细致观察并提问不同学生让其说出自己找出的三种数学算式之间的哪种联系。接下来画出其中一个数学表达式的图像并引导学生们拓展思维画出其他的图像。等待他们回答与思考过程结束后,老师承上启下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数字与相应的图像,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提炼与讲解,帮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培养数学思维,充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再例如老师在讲到概率问题的时候,可以教学生们通过数得出形状、再利用形状解出数字及概率的创新式解题方法。问题是:一年级一班共有20个人,其中有3个人喜欢游泳运动,10个人喜欢篮球运动,但还有10个人既不喜欢游泳也不喜欢篮球运动,怎么样迅速又正确的解出既喜欢游泳又喜欢篮球学生概率。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行思考。在思索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其及时改正。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以画图的方式,将已知的内容通过圆形与正方形展示出来,利用数字得出图形。同学们在观察图形时可以发现,图形让这个问题变得极其简单。最后,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寻找类似的问题及时学会自行拓展此类知识点、构建出合理思维框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强化了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拓展思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创新能力。
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数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思维拓展题目训练,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在当天教学目标完成后,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创新型家庭作业的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拓展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温习当日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对数学的探索能力。这样,学生在拓展解题思路的同时也可以掌握更加高效且适用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学习方式,不断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老师在讲授“立体图形”章节完毕后,就可以挑出历年高考中的典型题型布置为当天家庭作业,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不同的解题方式并比较这些解题方式的难易程度。此种创新型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让同学们巩固了当天所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挑战的欲望,使他们在拓展思维的同时深入学习。
再例如,老师在挑选出一些类似的典型例题后,通过更改题目中的一句话或几个字得到相关变式,引导同学们在更好地理解概念与解题的过程中及时地掌握相关规律。同学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入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作为一门思维逻辑缜密又创新的学科,数学需要学生们拥有发散型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思维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问答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充分激发自身拓展性思维。
三、合理设计创新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数学的学习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错误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为学生们合理设置发现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征与现阶段学习情况。学生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下,不仅增强了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更感悟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拓展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到不等式证明时,同学们首先就会想到做差的方法。这时老师就要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不等式证明相关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进行大胆的猜测与验证。同学们可以利用以学会的知识或将数字转换为图形、方程等方式将不同数学元素紧密联系起来。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出结合代数式数字特征联想不同图形的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快地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
老师在为同学们创设情境提供更多思考机会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联想记忆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热情、迅速培养发散型思维。同学们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从而对数学内容与相关概念有了多方位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决不能仅仅向学生罗列相关知识点,而是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与策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创新型思维、全方位增强了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