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对于小学生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教学内容单一,说教味比较浓重,导致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运用把课堂上的声音、图像,视频等融为一体,将学生的全部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并打造高效的道法课堂谈谈一些做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效;道法课堂
一、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的重要课堂,对于小学生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说教味比较浓重,而老师常常也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使本来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更提不起兴趣,严重阻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
二、借助“互联网”,打造高效道法课堂
(一)巧用“微信”,让课程有趣起来
结合学校课改的“师友互助”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大家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与参与。如在教学《我们班四岁了》这一课时,我就运用当下大家都喜欢的“微信”,让学生提前以学习组为单位,建立微信群,然后搜集过去三年,自己班集和其他同学变化的照片或视频,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大家都畅所欲言,感该良多。整个过程都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巧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师友互助”学习中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乐趣。
(二)调动“感官”,让课堂灵动起来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学习难度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学习领域,大概分为:个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国家方面、世界方面等六个方面,其中有许多话题是学生平时比较少接触,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正是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老师根据教参内容进行说,学生听,这样的课堂就比较单一沉闷,学生也不喜欢,更加谈不上理解课堂中所蕴含的知识和道理。但是,如果借助“互联网”下信息技术的丰富素材,就可以为该学科课堂地展开提供丰富的、鲜活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多彩起来。如,在学习《这些事我来做》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平时拍到的或网上找到的一些片段图片、音频或视频,并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调动学生的“感官”,模拟课件中同学们看到、听到的场景。特别是举办“家务擂台赛”,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还播放家长做家务的日常生活小视频给学生看, 让他们了解家长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心,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善良、勇敢、孝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录制“微课”,拓展课堂宽度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手段能有诸多好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奇、活泼的特点,尝试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的基础上,逐渐将学习的阵地延伸到课外,将主动权让渡给学生,甚至可以鼓励并欢迎家长的参与。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里面包括三篇课文,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与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学会理解父母,真的有点难度。因此,上课之前,我就让学生做小老师,与家长一起商量,定制一款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然后以小品形式呈现录制小视频,最后在课堂中分享。课堂上,学生都很积极分享自己录制的视频,观看的学生也能结合视频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说出父母表达爱的不同形式,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深深的牵绊,体会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这一做法,借助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做小老师的机会,让他们与家长合作录制微课,打破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界限,进一步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宽度。
借助“多媒体”打造高效道法课堂,让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陈连章.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信息素养),2018(8).
[2]葛雪斐.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一代,2019(18).
[3]袁文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学的艺术设计与操作的探索与研究[J].“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