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当前必须要严格贯彻执行的教育政策。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如何确保小学低年级数学能够发挥出教育主阵地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着重培养当代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成为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教学;双减政策;提质减负;教学督导
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在“双减”政策引导下,为了强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效,小学低段数学学习更加需要主动迎合“双减”政策对教学模式作出改变。做好小学低年段数学教育学习活动的监督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出“提质减负”的核心价值作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尽早建立数学思维能力,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确保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根据笔者多年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以“双减”政策为基础,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好督导工作。
一、强化“家校合作”实现共赢
小学低段学生年龄大多处于7-8岁,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无法保持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力,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神、溜号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正确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效。在“双减”政策引导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家校合作”生活实践学习模式的优势作用,让学生可以在课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与家长共同进行实践学习,进而让学生表现出更突出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这样便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效,确保学生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投入到互动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更为关键的是,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教学做合一”学习理念的价值无限放大,学生能够实现一边做、一边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事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常见几何物体,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分别属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让家长与学生共情,既有助于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如家长带领学生走进户外,让学生自主寻找身边有哪些立体图形。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和想象,发现了居民楼是长方体、药盒是正方体、水桶是圆柱、足球是球体。这样不仅让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还让学生养成了发现数学美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二、突出课堂前置性学习作用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课前学习的优势作用,通过前置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对本节课核心知识以及重难点知识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确保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降低学生课堂学习难度,帮助小学生尽早培养突出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加与减(二)》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比如:“什么是估算?如何进行估算?”等问题,随后,让学生借助微课学习资料,完成本节课程的前置性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几个连加算式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利用多种算法进行解题。一方面,让学生对估算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估算与传统计算方法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确保小学生可以建立起“算法多样化”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前置性学习,着重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落实课堂反思性学习模式
“双减”政策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做好小学生课后复习的监督与引导,确保小学生可以将本节课学习知识点进行深度消化,让小学生能够养成课后反思良好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课后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重新提出问题,找出本节课尚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真正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敢于反思、敢于质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双减”政策有深刻的解读和理解,将其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需求进行融合,紧紧围绕强化小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等教学目标,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前置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在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学科学习任务。这样便可以真正实现“提质减负”的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小学低段数学学习活动高水平推进。
参考文献:
[1]范娅云.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怎样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关键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3):33.
[2]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