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相关概念性知识较难理解,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整理和编排,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采用科学且适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自学能力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基础教育体制结构的不断改革,其在社会生活与基础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愈发突出。在此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教育职责,建立为社会培养数学人才意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采取合理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生活情境方法由此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师视线之内,并借助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被广泛运用在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此,为更好地突出其运用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对其运用方法展开更全面的研究。
一、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依托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展结合实际生活的应用练习。在此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突破传统数学授课模式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与知识是一种被动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及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不能很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数学本身是一本抽象的学科,数学的整个发展反映了问题的替换和更新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在数学中加入情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意识,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在直观情境中降低学习难度
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锻炼学生自身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若教师仅仅采用描述的方式,或者为学生布置更多的习题练习,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就会导致学生单一地掌握解答方式,而不是针对不同的题型从理解的角度进行解答,遇到一些陌生题型就会无从下手。生活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将书本中较为书面化的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可以在教学中从感觉、嗅觉和听觉多个角度获得收获,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课本与生活经历进行融合,采用螺旋式想象原则,锻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生活事物与知识进行结合,增强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效果。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加强情境化练习活动
首先,教师在围绕数学知识设计练习任务时要积极推动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营造情境化的学习氛围,在沟通、互动中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情境练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活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轻松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不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线路图”的单元学习中,教师在讲授完基础理论知识后,可以邀请学生为春游活动设计具体的路线行程,并要求学生在设计路线的时候标注好方向变化以及终点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学生的线路设计投放到智慧屏幕上,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入参与和主动学习。由于小学生还处于一个十分爱玩且好奇心极强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在安排课后作业时要尽可能避免枯燥刻板的刷题练习任务,而是以结合生活实践的自主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元素的存在。通过教师的思维引领,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在生活情境中调动和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加强学生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互动,在相互讨论和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实现层递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植树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情境来进行拓展教学:(1)教学楼到学校门口一共100米,如果5米栽一棵树,两头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2)如果两头都不栽,一共要栽几棵树?(3)如果只栽一头,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4)如果道路两旁都栽,两头都不栽,需要栽多少棵树?针对以上问题情境,先鼓励学生对每一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每一类型的计算方法。两头都栽: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1=植树的棵树;只栽一头: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棵树;两头都不栽:总长度÷间距=段数,段数-1=植树的棵树;两旁都栽:棵树×2。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入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从而可以逐步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本节数学知识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总之,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活化,并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与知识进行结合,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通过讲故事、提问题和角色扮演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更浓烈的情境,体现出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焦靓.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