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对应偏差的文化差异性入手,简单分析了对应偏差产生的可能原因,提出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善用对应偏差来处理中西方媒体的沟通不良,寻求新闻公平。
关键词:对应偏差;差异研究;心理机制
1 对应偏差及其文化差异
对应偏差又名过分归因偏差或基本归因错误,它指出这样一种心理学现象,即个体倾向于对目标进行特质性归因,在近30年的研究中,它始终是最受人关注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Leyens, Yzerbyt, & Corneille, 1996)。J. Miller(1984) 最早对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无论被试评价的信息来源是否一致,被试采取的归因方式都始终如一,即美国被试倾向于特质性归因而印度被试倾向于环境性归因。由此可以推断,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归因方式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别。而Morris 和彭凯平(1994)用中美两国大学生作为被试,令其对1992年美国出现的两起极为类似的恶性凶杀案件作出归因评价的研究也得出了与Miller相似的结论,即中国受试者倾向于背景性的解释,而美国受试者倾向于特质性解释。在列举了关于这两起谋杀事件的许多背景因素后,Morris 和彭凯平进一步让受试者判断:如果环境不同的话,凶杀案是否还会发生。对此,中国受试者认为凶杀案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而美国的受试者则认为不管环境怎么不同凶杀案都必然会发生。这些研究都有力的证明了对应偏差在东西方人群中的差异(李陈,,陈午睛,2006)。
2 对应偏差的原因解释
那么对应偏差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呢?Gilbert 和Malone在1995年提出了至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解释,他们描述了归因产生的一般过程(见图1)并提出引发对应偏差的原因可以出现在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过程内即(1)缺乏对环境限制的知觉;(2)对行为的不实际期望;(3)行为分类的扩大化;(4)对内在特征归因校准的不完全。
环境感知→行为期望→行为感知→归因
图1
尽管Gilbert 和Malone所提出的模型是现在最为被大家所接受的模型,但也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释对应偏差形成的机制。研究者从信息加工过程对对应偏差进行了解释分析:如对认知的过度低需求(Chiu, Morris, Hong, & Menon, 2000)、对结论的过度高需求(Choi &Nisbett, 1998);无法有效加工和利用情境信息(Trope, Gaunt, 2000)等。
3 对应偏差与生活
尽管对应偏差又名基本归因错误,但是善用这种错误或误差,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中国自建国以来在国际信息传播上一直饱受西方国家的误读,从体制上来说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打击,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或许这正是由于西方媒体的对应偏差而造成的误读和误信,那么基于这种角度出发,从对应偏差产生的机制出发,在面对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报道中,我们首先可以尽可能多得为其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背景信息,而不是任其揣测中国国家内部体制问题;其次我们可以尽量使外国媒体从单纯的观察者转换成事件的参与者,因为尽管对应偏差普遍存在,可也有大量研究证明相对观察者身份,对应偏差更少出现在参与者身上(Choi &Nisbett, 1998)。
参考文献
[1]付建斌,焦书兰.(2000).对应偏差产生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23, 340-343.
[2]李陈,陈午睛.(2006).基本归因错误的文化局限性.心理科学进展, 14(6),938-943
[3]Blumberg, S.J., & Silvera, D. H. (1998). Attributional complexit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ook at the motivation and cognit ive requirements for attribution. Social Cognition, 16,253-266.
[4]Chiu,C, Morris, M. W.,Hong, Y.,& Menon,T(2000). Motivated cultural cognit ion: The impact of implicit cultural theories on 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need for cl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247-259.
[5]Choi,L,& Nisbett, R. E. (1998). Situational salienc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rrespondence bias and the actor-observer bia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4, 949-960.
[6]Jones,E.E.,& Harris,V.A.(1967).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 1-24.
[7]Leyens,J.P., Yzerbyt,V.,& Corneilk,0.(1996).The role of applicabilit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overattribution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of Social Psychology, 70, 219-229.
[8]Miller J G.(1984).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day social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 961-978.
[9]Morris M W, Peng K. (1994).Culture and cau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94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