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和提高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问题导学法是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在“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一种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提高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双减”政策下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能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及探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 因此, 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入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导学, 将问题设计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 教师在讲解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时候,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边长位a正方形,减去边长为b的正方形后,让学生动手将剩下的图形如何拼接成一个矩形(如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引导方法a+b,将学习内容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平方差公式(a+b)(a-b)=a2-b2,逐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重点知识设置问题悬念,引发深度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重点知识环节设置问题悬念,给学生联想的空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重点知识深入的思考。同时,设置问题悬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避免揠苗助长发生。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二次函数的概念包含开口,对称轴,单调性,函数与方程等,学生们学习的压力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以问题借助“二次函数中的图像是怎样的?”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们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及全班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及探究,引导学生围绕着图像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二次函数的系数与图像上点线关系,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答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及解答问题之外,还应重视在实施问题导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其他同学身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小组间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促进小组学习效率的提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及解答问题,促进学生们综合数学素养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在进行《概率初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掷骰子时偶数朝上的概率是多少?能被3整除的概率是多少?大于3的概率是多少?小于3的概率是多少?能被3整除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趣味性的问题的提出,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发放给每个小组一个骰子,要求小组成员合作进行实践,并解答问题,最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制定多元化问题评价标准
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调整,根据学生在问题导学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意识、团结合作解决问题意识、处理问题能力等作为评价标准,并综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处理积极性等对学生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导学学习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
例如:讲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教师设问(1)如何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3)平行四边形ABCD中,∠A=∠C?∠A=∠B?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或分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教师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具体根据学生的表现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等方向对评价标准进行确定,对学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确保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状态,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做出正确的指引,有效地增强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
在“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发应用问题导学法,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悬念等方式,转变教师教学的思维,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维地转化,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4).
[2]杨阳.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