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欠缺“课程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二是没有明确的德育内容,三是没有明确的德育途径。大多处于如下两种状态: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天都是在“打地鼠”模式中焦头烂额;二是疲于上级部门各种形式主义的德育台账,德育工作摇身变成了“留痕”模式。学校德育部门的工作就是每天督促班主任拍出各种符合提交要求的图片及总结。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基于2017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形成校本德育课程并有效实施非常必要。下面以“微风德育”研学课程的建设为例,谈谈建设德育课程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微风德育”研学课程的建设策略
(一)确定目标,明确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茂名的好心精神为主线,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是“微风德育”研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在研学课程中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渗透“微风”德育理念,有效落实学生多维目标的发展:一是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环境、政治与经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二是能力目标:发展组织活动能力,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三是情感目标:增进同学师生间的理解和感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四是实践目标:学生对茂名本土的时代发展的了解,寻找茂名独特的“好心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联系实际,研选内容
1.遵循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遵循如下四大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所有的内容都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是内容选择的标杆;二是主题性原则,内容的选择要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具体德育内容来确定每个年段的主题内容,循序渐进;三是本土性原则,基于不同校情,遵循本土文化、学校文化,体现本土德育的特色;四是可行性原则,内容的选取要进行多方面的研判,根据实践效果确定内容选择的可行性。
2.确定内容。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小学追本溯源,中学四海弘扬”为指导思想,基于本土设计的研学课程内容与主题,每学期确定一个星期为“研学周”,根据学科融合确定研学内容和任务单,编写研学教材。小学阶段挖掘以乡土乡情为主题的研学资源,特别是挖掘茂名母亲河小东江流经的乡镇的好心文化资源。中学阶段挖掘小东江流向的海湾为主题的研学资源,传扬好心茂名的精神。根据茂名小东江的流域,确定如下9个研学地点及基于好心文化的德育主题、内容(表1):
二、“微风德育”研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2+7”研学课程模式
“2+7”研学课程模式,即2大学习阶段加7大研学步骤。笔者任教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微风”德育研学资源进行深层次梳理,确定阶段重点目标: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以探究为主。七大研学步骤即:①确定主题,明确目标;②实地踩点,确定基地;③制定方案,各司其职;④推敲手册,学校审批;⑤研前课堂,双师同台;⑥研中分工,合作探究;⑦研后展示,多维评价。
(二)设计“学习任务单”,提高研学实效
根据年段学生的特点,以“微风德育”理念为指导,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的精神,以“小学溯源,中学弘扬”为主线培育和践行茂名“好心精神”,是设计学习任务单的重要纲领。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体现一个完整的研学过程,做到研前有准备,研究中有探究,研后有收获。
备单(研前准备):研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活动,这是保障。
研单(研中体验/探究):研中以体验或探究为主,以任务单的问题为导向,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碰撞交流,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结单(研后总结):整理学习任务单,撰写研学汇报稿,发表研后感受。
综上所述,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 “微风德育”理念建设出的研学旅行德育课程,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从小厚植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怀。对学校而言,“微风”德育研学课程的开发,不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利于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对社会而言,为教育系统推广德育研学活动提供决策的可行性支撑,为教育系统的同行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或依据,为茂名好心文化传播打开新途径。
【本文是广东省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重点课题“茂名好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研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21ZQJK0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