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
2021年国庆期间,顺德区教育局组织名为“百校师生同上一节党课”的活动,期间原顺德县委书记黎子流先生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顺德3800名子弟兵,前后五年围垦珠海中心沟的伟大事迹,体现近现代顺德人民不畏艰巨、勇敢刻苦的时代精神。在50年前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勤劳刻苦的顺德人民是怎样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团结,突破地理环境的障碍,利用大自然现有的条件来围垦中心沟的呢?而上世纪我国的围海造地技术跟现在相比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两个问题作为贯穿本课程的两大线索,本课程以黎书记的党课视频作为引入,以问题驱动法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切身对比不同围海造地材料的优劣点,而在当下物质、科技条件优越的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围海造地又是运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本次课程以澳门地区围海造地为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当时条件的艰难性,体会到当时顺德子弟兵敢为天下先的动人气魄。
二、驱动问题
围绕“探究近现代围海造地技术演变”这个主题,从科学的角度,我们提出了“在上世纪70年代,围垦大、小横琴岛间近5000米海域有什么科学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从技术方面我们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运用砂、石、树枝、水泥等材料进行围海造地,各具有怎样的优劣性?”这个问题;从工程方面我们提出“近现代我国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技术是怎样演变的?”这个问题;而从数学方面我们提出“围垦大、小横琴岛间约5千米距离的海面,假如我们需要抬高10米深的浅海区域,大概需要用到多少体积的砂石泥土?”这个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聚焦:1.掌握计算近乎规则的物体体积方法;2.探究围海造地的实际作用及对环境的影响;3.知道在围海造地中运用不同材料各自的优劣性及影响;4.尝试比较近现代我国围海造地技术的异同;5.了解上世纪顺德人民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展的三大工程及其背景。
创意探究:1.对比了解上世纪及当前,在物质条件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勤劳勇敢的顺德人民是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围海造地活动;2.探究上世纪及当前围海造地技术的演变过程,设想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围海造地技术会如何发展。
情感价值:1.知道在上世纪顺德子弟兵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三大工程(围垦中心沟、修建甘竹滩发电站、疏通潭洲水道),了解顺德人民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环境的聪明智慧;2.培养学生树立热爱顺德、勤劳刻苦、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
学科综合素养:将科学、综合实践、数学、地理相结合,突出综合实践及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体现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间壁垒,强化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以及家国情怀,从小树立学生的乡土情怀及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课程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本次课程为两个课时,每个教学环节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期间通过需要学生提交设计草图、填写实验成果表、提交设想方案、小组协作讨论、小组评选优秀解说员、上台进行演说、讨论投票等环节,让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各司其职,充分参与到小组协作当中,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课堂氛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总结性评价:在每个课时将近结束的时候,小组每个成员都需要填写一个反思评价表。小组成员需要对自己以及小组内每一个成员进行评价,同时组长作为小组代表需要对自己的小组还有其他小组进行一个评价,最终老师也会根据各小组在课堂当中的表现做出教师评价,三个评价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表达、动手实践四方面。通过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组长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形成一个合理公平的个人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更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根据评价当中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老师也可以根据组长、组员的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环节和方法。
五、案例实施成效和思考
1.大概了解澳门地区围海造地的范围和时间演变,知道澳门地区现在最新的围海造地技术;
2.清楚了解近现代我国围海造地技术的发展演变及围海造地过程当中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3.学生根据前两个环节学习到的知识,设想未来可能发展的围海造地技术,并且画出设计草图;
4.组内评选与组间评选以匿名为原则,注重环保、节能、融合环境、科学发展等大前提;
5.强调经济活动与环境人文的关系,任何经济活动必须与环境保护不抵触,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盲目促进经济发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盆子和盐水模拟沙滩环境。在盆子依次铺上砂、石、钢筋、水泥,并倒上盐水。观察研究单一材质填海的优劣之处;
7.以小组为单位辩论。运用莨草作为人造钢筋进行填海是否合理?又有什么好处和不好的地方。
本课程一共两个课时,六年级学生在一周内可以完成课程内容,经过实际实践成果较好。学生群体当中本地顺德人及新顺德人各占一半,他们都对顺德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基本上对顺德的发展历史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讲述,所以这两个课时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本上超80%学生能够完成课程预定目标,能够较好地认识顺德本土历史,并对围海造地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上世纪顺德子弟兵敢为天下先、无惧无畏的创造性精神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开创性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个人喜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围海造地方案,并在方案中做到了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为大前提,很好地实现了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并逐渐对自己顺德人的身份产生自豪感。
结合本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生成性问题,我提出了两点反思。首先在教学设计当中更应该突出分层教学,因为学生群体当中顺德本地学生及新顺德学生各占一半,他们对自己顺德人身份的认同程度并不一致。有个别顺德本地学生对本地历史并不感兴趣,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作为小导游,去讲述他们所认识的顺德名胜古迹,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体协作能力,注意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有条件的可以形成创意实践报告,注意总结归纳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