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双减”的实施,学生放学后由校外机构补习转变为校内课后服务。为贯彻落实“双减”的文件精神,各小学都积极构建5+2课后服务体系,在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跨学科融合的STEM教育,有了课后服务的赋能,弥补了40分钟课堂难以实现的技术工程教育的短板。
【关键词】双减; 课后服务; 赋能 ;STEM教育
“STEM”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教育,它融合了S(科学)、T(技术)、E(工程)和M(数学)四个学科的课程教育,它以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科技创新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应用科学知识和原理、数学模型建构及数据分析、工具和材料的综合选择应用、工程技术及其设计制作来解决问题。
“双减”背景下,各校构建的5+2课后服务体系能够从时间、空间、教学资源各方面赋能于STEM教育,让其最难落实的T技术和E工程教育学科得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一、课后服务赋能,让STEM的学习模式多元化
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学科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双减背景下构建的校内课后服务,有两个学习时间段提供给学生,这两个具备充足时间的学习课堂,能够形成以不同学科为主导的STEM学习模式。
(一)以科学概念为主的STEM教育可以设计在课后服务的第一时段,这个时段,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资料收集,讨论设计来为工程制作作准备。第二时段的学习则可以全面开展工程设计与制作。本学期,我执教六年级上《太阳系—太空探索》一课,需要用40分钟来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概念。通过资料的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才能进行实验模型的建立,有了充足的时间,建模和实验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二)以数学思维为主的STEM教育可以在课后服务的第一时段让学生统筹和计算工程制作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进行成本的预算,性价比的评估。第二时段则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展示、交流进行项目的改进。在执教《建筑与结构》一课,设计的项目是制作一座15厘米高的塔,塔上有平台。学生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做一份材料和成本的预算清单。
建模的材料可以提前购买,把购买时的价格标注在每种材料中,用强力风扇对塔的稳定性进行测试,最后从立德树人的责任态度去让学生衡量工程的成本与安全。
有了时间的保障,STEM教育的多元的学习模式在此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后服务赋能,让STEM的学习资源优化
STEM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面向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或项目,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对STEM需要的学习资源要求较高,现有的硬件的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教师资源优化
参与服务的学生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进行分配,学校可以采取单人小班制开展教学,一位老师负责15-20人的课程学习,这样教师在准备实验器材和作品辅导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满足学生。同时也可以在30—40人的班级采取主讲+助教的教学模式,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没有常规教学的限制,课后服务的STEM教育可以灵活的使用教师资源进行教学。
(二)数字化建模的学习资源的优化
数字化建模的学习资源主要表现为创客常用的激光切割资源以及3D打印资源。以我校为例,激光切割两台,3D打印机三台,已经是属于条件优越的科创特色学校,但是这些设备也不能满足常规教学班的学习需求,但是小班制的课后服务,我们可以不同时间,分批满足。如在执教《扬帆起航》这一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在认识的帆船的动力结构之后,分组开展帆船的制作,有的利用3D打印机,画图并制作船身固定件,有的小组使用激光切割机制作帆船的桅杆,小船完成后,到室外的航模水池进行测试。
因为课后服务时间和场地的便利,学生可以由老师组织带着自己制作的小船到室外进行测试。
(三)课外阅读的学习资源优化
对于参加了STEM课后服务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实验室筹建自己小组的阅读学习资源,把学习需要查阅到的书籍分类摆放到本小组的资料查阅区域,不同小组也可以把他们自己的书籍开放,相互利用,达到书籍资源的最大利用,对于跨学科融合性强的STEM课程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天文类、生物类、物理类等书籍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查阅,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书籍资源空间。
双减背景下,学校能通过资源的优化,在满足孩子素质培养的同时,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让教育更优质、更公平的有效措施。
三、课后服务赋能让STEM教育上升成为大型科普活动
在课后服务的时间段,我们尝试让参与的各年级同学在学期末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科普活动,效果非常好。
(一)放学后的科技的盛会
有了前期的STEM课程学习,学期的最后一次课后服务,我们在校园一楼展示学生的工程技术作品,还让每个班承担负责一项STEM体验项目。由各班老师负责项目管理,学生到全校各个不同项目参与。
(二)素质培养下的工程技术作业
在我校的STEM公众号“项目设计”栏目中,我们收录了各个年级学生参加课后STEM课程的工程作品,并对优秀的项目颁发获奖证书。在此激励下,学生能在课后的STEM课程中享受着自己在兴趣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美好时光,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感到欣慰。
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在“双减”背景下,通过课后服务赋能,STEM教育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更应该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教育更公平,人民更满意。
参考文献:
[1] [美]J.K.哈克特著.STEM工作室.浙江教育出版社.
[2]冯凌.促进融合的学习——小学STEM教育案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埃里克.布伦赛尔.在课堂中整合工程与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