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衔接,始终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焦点教育议题。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引下,家园校协同做好科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容忽视。在“双减”背景下,父母应改变家庭教育思想,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幼小科学衔接指导意见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实施科学的策略。家园校多方协同共同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为其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多方协同;科学衔接;教育
近年来,幼小衔接几乎被异化为提前学习拼音、算术知识,导致部分幼儿园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小学化倾向,加重了幼儿学业负担,牺牲了游戏时间,实施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并造成了家长的心理焦虑,与此同时,幼小衔接培训班蓬勃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这些措施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教育支出、深化教育改革。在这一政策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非常有必要。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两个要点”的明确更为幼小双向衔接提供了政策支持。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所创立的协同理论指出客观世界由许多的系统所构成,系统之间又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内部并非完全独立的存在,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相似性,各系统之间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运行也按照同样的原理进行,从而使其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幼儿园、小学、家长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理论相互对应。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应该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多方协调共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一、幼小双向衔接的意义
(一)促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小学一年级教师也成为入学准备教育的实施者,为小学教师提供了操作依据,如果幼儿园和小学能够围绕《指导意见》双向贯彻和落实,合理充分全面的幼小衔接将变成可能,促使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帮助儿童健康、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提供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真正缩小了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段间的衔接坡度。
(二)使入学准备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幼儿的入学准备不能只是知识准备,而应该是全面的准备。《指导意见》明确了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主要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这四个部分。身心准备的发展目标包括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生活准备的发展目标包括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参与劳动。社会准备的发展目标包括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学习准备的发展目标包括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指导意见》将学习准备放在第四部分,且把学习能力放在了最后一项,凸显了双向衔接的价值取向,即着眼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基于儿童生活开展教育,以及对非智力因素、社会性发展的强调。
二、家园校多方协同科学促进幼小双向衔接的策略
(一)家长应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引导
幼小协同的科学衔接需要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家长应该认识到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知识的危害性,不盲目地推崇提前学习小学文化知识。必须了解我国实施“双减”措施的用意,同时更需要对《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关键角色,父母教育孩子的重点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还需要掌握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多关注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不给幼儿入学的负面情绪,父母需要正面指导,及时舒缓幼儿的不良情绪。在家庭中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在家庭中,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应该做好表率作用,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精神。父母还需要帮孩子们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从家庭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并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方式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调动孩子对小学的热爱之情,帮助孩子克服对学校的陌生感。
(二)家园校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
1.建立幼小衔接家园共育下的互动机制
第一,针对家长进行“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家园共育对幼小衔接的作用”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方面的困惑,为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工作提供数据、方向支持。第二,从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四个方面制作“幼小衔接之家园共育”的微视频课程,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微信群、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多种沟通平台为家长提供家园共育有效的幼小衔接教育策略,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缓解家长焦虑,促使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在幼儿园层面经常举办针对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教育活动、家长会、小学参观、家长辩论赛等活动,保证家园平等对话,进行有效沟通。
2.幼儿园与小学联合教研,建立有效协同长效机制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足、幼儿园单向化衔接的现象,需要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联合小学等社区资源进行联合教研。第一,幼儿园和小学应该积极组织幼小衔接专题培训,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需要解决的主要幼小衔接问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幼儿园和小学都应该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并且双方教师都应该明确教研制度,通过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内容等方式,充分交流幼儿园与小学在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主题教研、教学展示、联合备课、听课评课、交流经验等方式及时商量并制定解决有效衔接问题的对策。促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理论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衔接工作,做到幼小的深度衔接。
3.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小衔接系列课程
将幼小衔接和幼儿园教学的开展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做好多方衔接。第一,创设良好的衔接氛围。可以在大班下学期将班级布置成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创设具有浓厚小学氛围的环境,例如吊饰、区角材料的提供等。第二,在大班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小衔接系列课程,包含微社团、习惯课程、劳动课程、体验课程、亲子课程、绘本课程等。通过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劳动技能、阅读习惯,社会性能力等,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教育评价制度,由家园校多方参与管理反馈
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小学教师和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教育评价系统不完善等。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评价与反馈,可以推动幼小衔接各方面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学校、幼儿园、家庭等可一起参与幼小衔接工作或制订幼小衔接工作方案等。首先,小学教师可通过与一年级学生之间的的日常沟通,确定孩子们在哪些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并进行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为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中幼儿入学适应方面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并根据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第二,幼儿园老师还需要掌握孩子在入学准备方面可能出现的困难,帮助孩子建立克服困难的相应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以及区角活动,并将这些困难的处理方法制定在幼小衔接的方案中。第三,家长层面也应该及时把存在的困惑主动告知幼儿园和小学,多方协同解决衔接问题。父母更需要主动转换家庭教育观念,信任自己的子女、信任自己、相信学校能够在各方合作的前提下共同推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实施。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案中,三方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一起讨论和制定详尽的操作与实施细则,并持续跟进,及时开展评价和反馈。家园校三方衔接主体均须参与评价,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合理的回应,并把它运用于下一阶段幼小衔接工作的计划中。
三、结语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家园校三方衔接主体应该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幼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发展情况,根据发展目标实施教育。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参与性、创造力,重视孩子的主动性。因此,家园校应该协同合作,联合家长和教师,共同给予孩子身心等方面的关注,坚持做好科学幼小衔接工作,协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家园校共促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DJYKY2021D025)成果。
参考文献
[1]迟佳鸣,李庆云.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2(24).
[2]阴尚志.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初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2(36).
[3]姚梦婷.以儿童为本,正视幼小衔接[J].求知导刊,2022(08).
[4]孙丽娜.浅谈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