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未来。在疫情新常态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要采用更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学;德育教育
引 言
疫情常态化是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文件精神,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建立“早、快、灵”的共同防控体系,形成牢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疫情防线。在疫情常态化期间,中小学校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校园德育工作。
在疫情新常态下,中小学德育途径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新的挑战。当中小学校园德育工作把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作为一种常态,如何充分利用其优点、规避其不足,成为德育工作者思考的话题。新的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暴露一些问题,比如线下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不足,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渗透率不高等。探讨疫情新常态下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能为学校和老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践行德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一、疫情新常态下中小学德育的途径
(一)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
自疫情发生以后,中小学德育工作从以往学校教育为主,转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学校德育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当疫情传播风险升高,学校进入风控阶段时,学生在家以上网课的形式参与学校德育学习。在社会面疫情得到控制,学生返校开展正常学习后,学校巩固线上教育成果,做好线上线下德育活动的衔接,同时定期进行线上线下德育课程的总结和评价,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延续线上德育课程,并对线上德育课程进行补充。
线上德育课程可设计线上战“疫”心理课,普及抗疫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养成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公共场所保持安全距离等科学生活好习惯,提升防疫技能品质。线下学校课程,可通过挖掘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等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
德育工作要重视学校、社会与家庭德育的互相配合。例如:学校举办家长德育知识讲座,定期召开以德育为主题的家长会等。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平台等开展家校交流,促进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互相理解。班主任和家长一起配合工作,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德育提出要求,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德育果实的成长需要好的土壤,积极的学校环境可以塑造人,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哺育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的人文环境的建立,带给学生丰厚的成长沃土,引导孩子在自己的舞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德育理论素养。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以疫情新常态下学生保持良好习惯的教学为例。学校将学生日常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配合国家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比如:出门戴口罩,回到室内勤洗手,人群聚集的地方不要长期逗留,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等,这些良好习惯的知识掌握了,保持好了,不仅可以降低自己感染疾病的风险,也成为践行德育教学的成果,从思想和行为上与学校德育教育保持一致。
二、探索疫情新常态下中小学德育的方法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带动各科老师参与德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德育教育大多是言传身教的道德法则,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老师采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德育知识。中小学阶段班主任是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在塑造学生德育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以身作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班主任还应带动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目前,有的任课老师缺乏对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主观上觉得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在学生德育教育的位置上形成缺位,影响到学校德育的建设效果。班主任要充分激发所有学科教师的育人积极性,集合各学科老师的优势形成合力,提升学校整体德育水平。
(二)线上线下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德育渗透是中小学“文化德育”推进的新形态,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学科德育融合教学是文化德育创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代入德育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又在情感和思想上获得多重收获。班主任要勤于和各任课教师沟通,掌握学生在线上线下课程中的学习表现,定时召开总结班会,表扬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表现不佳的学生。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内涵,找准方法,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自然的德育教育。除了语文外,数学、外语、物理、历史、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发挥价值渗透,可以一起构建新的文化德育体系。以化学学科为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随意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在传授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的同时,可以借题发挥,教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也需要遵守相应规则,比如:排队要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等红绿灯等交通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1]。
教师以各科学科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德育渗透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疫情新常态下,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只重视理论学习,还要结合具体实践活动进行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开展线上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线上讨论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德育学习成果转化成真实的行为表现,有效深化德育教学成果[2]。
学校德育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学生课外实践反过来充实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以“乡土情怀”为例,乡土文化包含名人典故、历史遗迹、传统习俗及人文风情等,每项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可借助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介绍本地乡土文化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优秀文化,乡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来。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总结自己对“乡土情怀”的领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本地博物馆或图书馆搜集资料,学习本地特色文化背后蕴含的德育元素。这样既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是线上德育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只要设计准确,就能展现出很好德育教育效果[3]。
(四)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巩固德育工作效果
疫情新常态下,班主通过与家长加强沟通做好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强化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通过线上学习的时间管理、线上学习的有效方法等主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一起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另外,班主任要定期和家长保持沟通,掌握学生日常行为和在家的表现,争取家长的支持,发挥家校德育教学的合力。
班主任可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邀请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德育家长会,并结合案例和资料使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合作意识。同时,与家长共同制定有效的德育策略,提升家长对德育的认知能力。学校开通家校合作的德育热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获得解决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途径。家长通过德育热线向教师提出要求和建议,掌握孩子在校日常表现、德育状况,促进家校合作德育质量的提高。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校互访活动,及时提供家校合作共育资讯,并根据研究成果优化和调整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学校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与家长共享教育资讯,提高合作共育的有效性,根据资讯展开德育教育相关话题的讨论,完善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结 语
疫情常态化下,线上线下的融合成为常态,中小学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出现新的变化。发挥线上线下结合的优势,可以提升学校德育教学效果和效率,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爱祖国、爱人民、有使命、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春,王晓斐.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22(20):18-20.
[2]乔仲元.班主任开展线上德育工作的策略[J].学园,2022,15(10):61-64.
[3]程瑞芬.特殊时期,如何开展线上德育[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