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全面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上述“双减”政策正式入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如何开展,本文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乡村学校;班主任
引 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全面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辅导的负担。同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上述“双减”政策正式入法。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我国中小学通常将班级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单位。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角色和定位十分重要。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和各学生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具体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双减”政策的执行情况。
如何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确保减负不减质,做到增效提质,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各学校眼前的一道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流砥柱的班主任需要重新定义班主任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策略。
首先,班主任老师要进一步理解和明晰班主任的具体工作职责,在贯彻落实国家对教育的最新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顶层规划,结合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和班级的年度、学期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管理教育工作,朝着既定方向不断努力。
此外,班主任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坚持正面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群体,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帮扶教育。
针对“双减”政策下乡村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学生德育工作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条件。因此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培养,督促学生严格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班主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
与此同时,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通过活动育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每个学期结束后,班主任都要注重本班学生的德育考评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表现,完成操行评定,并合规合理合情地运用好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班主任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监督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与此同时,班主任需要认识到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依托学校提供的学生课后托管服务,不断推进多元化托管课程建设,以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变化。
班主任应按照学校要求对学生课业进行了科学化、合理化规划,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通过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管理工作琐碎繁杂,班主任要有组织、有计划,注重内容、讲究实效。班主任需要密切联系各科任课老师,及时并全面地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活动情况和课业负担,和其他老师共同商讨本班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及时有效的交流。
一个班级的班容班风建设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建一个整洁、美观的班级环境,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因此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本班班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努力创建“优秀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做好班级学生材料的日常管理和完善工作,如学籍表、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要填写准确、清晰、完整,要注意妥善保管和及时上交。
此外,重视家校社合作,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约谈等方式,同时借助社会渠道,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乡村学校“学困生”的帮扶教育
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常被称作“学困生”。无论在班级内还是学校内,乃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学困生”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因此,“学困生”也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更是班主任工作的“老大难”。学困生多的班级,班主任工作难做、任课老师的课难上,严重影响到班级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究竟怎样去做学困生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这就需要乡村学校班主任在工作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集体温暖,以及更多的爱和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温馨的学习环境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基础。
正确地对待“学困生”,做到“四不”“三会”。即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不揭旧病,要与优生一视同仁;会批评,会谈心,会表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班集体和家庭共同的力量,通过班主任引导、好友的谈心,密切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例如2019年2班有一“学困生”喜欢看小说,我们根据他的这些特点采取了系列帮扶工作。班主任就在组织打球活动时,特意安排同学叫上他,在打球的过程中,示意其他同学多次给他传球,通过提升他的参与感进而提升他的集体荣誉感。经过一次次的集体活动,渐渐地,他和同学们增进了友谊,也和班主任老师融洽了关系。此外,班主任还多次主动借优秀小说给这位“学困生”,不知不觉间,“学困生”就向班主任打开了心扉,也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的指导。经过不长的时间,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师生间的信任度提高了,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就更容易了。
结束语
“双减”是要求、是手段、是过程,目的是通过减轻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业负担,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学生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改善良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是一项整体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与学校密切配合,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需要教师与教师密切配合,需要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在这项整体的教育工程中,班主任应该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