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研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项常规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教研活动,从传统地理解教材、熟悉教法、统一进度的教学管理型模式,已经逐步转向教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提升,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发展型教研活动。这种以教师为本、以幼儿实际发展为本的教研活动,因其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它为教师们搭建了经验分享、思维碰撞、质疑提问、分析思考、观点交流、形成共识的平台。但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教师比较被动,对于主持人的提问,大多数时间沉默以对,被点名时勉为其难地说上几句,对自己的做法介绍比较零碎,很少有教师敢于提出问题或困惑。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不太习惯在集体中表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式;(2)准备不充分,对平时自己的工作点滴记录不够、积累不够;(3)理论学习不够,不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4)性格内向,不喜欢当众表达;(5)没有自信。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教研活动中敢说、想说、会说呢?本文从几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研活动;敢说;想说;会说
一、完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师们提供“说”的机会
(一)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在教研中建立“说”的自信
幼儿园每学期都有好几次到姐妹园参观学习的机会,会轮流派出教师学习。教师可以用相机拍摄下学习的视频、照片,用录音笔录下学习的内容,回来后整理所有的笔记、影像资料,有选择、有重点地分享给其他教师。而外出学习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梳理、理解、PPT重组、有侧重地分享介绍,再一次重温了学习内容,因为是在传达专家的讲座、介绍参观的内容与感受,以传递、辐射外出学习经验为主,不怕说错,因此能够大大提高教师在教研中“说”的自信。
(二)好文章推荐,让自主学习的教师在教研中激起“说”的愿望
自主学习与分享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主题式好文章推荐活动。教师围绕预设的与教研相关的主题,进行自主网络学习与杂志阅读,从中选出一篇觉得最有感触、对当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指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介绍文章的大致内容、重点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及感悟分析推荐理由。因为是自己的所学所想,有素材、有准备、有想法,才想表达,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说”的愿望。
(三)轮流主持,让同年级的教师在教研中锻炼“说”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教研活动基本由教研组长组织、主持,为了进一步锻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能力,可以建立轮流主持制度,由小、中、大三个年级组轮流策划、主持。由于是年级组共同协商,从教研背景、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研活动安排与组织等一系列的准备,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也会变得有底气、有信心,在教研活动中也会变得敢“说”。借助集体的力量,切实地锻炼了教师“说”的能力。
二、找准教研活动切入点,为教师营造“说”的氛围
(一)开展教研活动内容调查,了解教师想“说”的内容
教研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际需要,只有找到教师关心的、关注的,或者说是急需的教研内容,才能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因此,在开学时可以请教师们填写“教研内容调查表”,让教师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教研需关注的内容,反馈自己最近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在研讨、培训、学习等方面需要幼儿园提供的相关支持。例如,“新手老师如何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自主区域活动与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区别”“班本课程如何有效开展”等,这些都来自教师内在的需求,了解教师想“说”的内容,对症下药,教研活动“说”的氛围才能逐渐营造起来。
(二)教育案例分析与研究,捕捉教师要“说”的内容
教研活动的立足点在于帮助教师研究并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开展案例分析,通过视频回放、微格研究的方式,可以让教师重回案例现场、重回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视频的提示下回忆当时的教育情景、教育行为,然后依据《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到亮点与不足,在研讨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因为捕捉教师教育的寻常时刻,具体直观的影像资料为教师的研讨交流提供了日常所关心的,或者是忽略的、非常重要的研讨素材,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对问题的关注、提炼和思索,教师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说、要说,积极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操作策略、收获与建议等,以小见大,将对教育的思考向广度与深度延展。因此,教研“说”的氛围也就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了。
(三)教学现场观摩与展示,展现教师可“说”的内容
依托现场观摩、展示活动,开展一课多研、同课异构、新老教师同课同构等活动,也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途径。在现场观摩后,每个教师对该活动不论是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材料提供、组织实施还是活动评价,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理论源自书籍、自身经验、专家提示等方面的想法与意见。从活动设计的修改、组织实施的优化等进行研讨交流、反思与调整从而帮助教师更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具开放意识,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主空间,使教学现场更具个性与独特风格。因为是人人参与、身临其境,可“说”的内容丰富而具有针对性,教师能调动自己所有的经验投身于活动,因此,教研活动中“说”的氛围愈加积极浓厚起来。
三、拓展教研活动形式,为教师调动“说”的兴趣
(一)分层、分组式研讨,让教师在小集体中有“说”的兴趣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全园性的大教研活动,幼儿园也会经常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分层次、分小组进行小范围的研究探讨。一般分新教师、骨干教师、研究性教师三个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研究与交流。同时,也可以小、中、大三个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级组讨论,依据相同年龄段执教教师的共同困惑与经验进行互通分享、共同探究,借助相似经验解决共同困难、达成共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相互借鉴的平台。由于是小范围、小集体,人员相对较少,压力不大,同时拥有相同的话题与相似的经验,能够大大调动和激发教师“说”的兴趣。
(二)游戏、互动式研讨,让教师在游戏情景中有“说”的兴趣
各地新开公办幼儿园招聘的老师都是一群刚从学院毕业的年轻的新老师,刻板老套的教研形式无法满足她们的需要,鉴于此,可采用游戏、互动式研讨等形式让青年教师爱上教研。例如,用“抢椅子”“击鼓传花”“抽签中大奖”的经典游戏活跃教研活动气氛,寻找发言的教师,或者用动漫、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引发需要讨论的主题,让教师跳出幼教看幼教。这些有趣的游戏情景,能够让教师感受到教研活动,也可以很轻松、很快乐。让教师真正爱上教研,在游戏的情境中侃侃而谈,诉“说”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期待。
(三)争议、辩论式研讨,让教师在思辨中有“说”的兴趣
常说“教无定法”,教育理论的流派纷繁多元,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不同的理论支撑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观点与教育行为。可以围绕典型案例或两难的问题,开展“争议、辩论式”研讨,把教师分成正方、反方,以辩论会的形式,在唇枪舌剑中层层剖析问题的实质,揭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辩论会不仅避免了乏味的说教,而且让教师有机会充分收集资料,运用先进的理论与已有经验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争论与思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大家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使原本隶属于个体的经验和观点,成为一种群体共享的资源,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有“说”的兴趣与欲望。
(四)分享、交流式研讨,让教师在积累中有“说”的兴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了生存、温饱等基本需要后,人们更加看重“被尊重和获得成功”的需要。因此,也可以经常开展分享、交流式研讨,让教师把自己优秀的观察记录、教学心得、课程故事等内容,以“精彩十分钟”的主题汇报方式,结合自制PPT,通过照片、视频等向大家分享、展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益的、成功的经验。教师把这些都当成是挑战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说”的兴趣与动力就更大、更强;积累越多,“说”的内容也就更多,内涵也更丰富,教师也可以逐步树立起“我要发展、我要锻炼、我要展示”的自觉意识。
让每一个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敢于说、主动说、有质量地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要相信,只要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立足幼儿园的实际,不断创新和改革教研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学习研究积极性与创造性,助推教师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就能让每一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每位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的舞台,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素养与幼儿水平的双重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20年度课题“区域联合研训范式下的幼儿教师现场力(编号:20201256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