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核心素养下落实点面结合写法的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问题链”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问题。本次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为例,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精准的“问题链”来组织阅读教学,落实点面结合写法,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促进高效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点面结合;问题链;阅读技巧

如何运用“问题链”落实点面结合写法的阅读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特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教材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构建精准的“问题链”来组织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审题和答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促进高效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精准的“问题链”应具备三个特点:1.落实单元要素,紧扣学习重点;2.设计具有内在的逻辑性;3.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为例进行点面结合“问题链”设计,开展以下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概括与具体设计的“问题链”

概括与具体是指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说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七律·长征》全诗8行56个字,开头第一句作者把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难和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概括出来,这就是“面”。后面的三句作者选取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五个场景作为“点”的描写来具体描写有多“难”、多“远”、多“不怕”,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问题链”:

问题一:整首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问题二:你是从哪里看出长征的路途“远”?用一个词语概括。

问题三: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长征“难”?

问题四: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哪怕长征路途遥远,困难,红军也不怕?

最后总结:这首诗先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再具体举例写“难”在哪里,“远”在哪里,“不怕”体现在哪里,这样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就是点面结合。

这一“问题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与我们平时说的先总写后分写,也有一定的关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个“问题链”的设计,更容易理解,清晰,一目了然。

二、基于群体与个体设计的“问题链”

《狼牙山五壮士》是群体与个体描写的典型例子。五壮士是一个群体,他们的共同活动就是“面”,而每个人的活动就是“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像是电影镜头一样,先给全体展示一个镜头,在逐个写主要人物在做什么,怎样做。从第三自然段就开始重点写班长马宝玉,以点带面写其他壮士的表现,展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因此,基于群体和个体的点面结合,构建以下的“问题链”:

1.研读第2自然段,找出将五壮士作为整体写的句子,是哪几句?

2.再找出将五个人分开来写的句子,是哪几句?

3.这样既写群体又写个体的写法,就是点面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搭建点面结合写法的支架后,紧接着,品读3—6自然段,找出重点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这是点的描写,你从哪些句子,哪些细节看出他的英勇无畏?学生每说一处,教师都可以追问,他说的这个句子,你读了还有什么感受?甚至可以再继续追问: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受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写法的好处。

笔者运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再放手品读点的描写,带出面的描写,从布局谋篇的角度落实点面结合写法的教学。这样过渡自然的“问题链”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三、基于主要和次要设计的“问题链”

一般情况下,主与次的组合,都采用次先写,主后写的顺序,次为面,主为点。特殊的是,《开国大典》这篇文章,采用主要人物先写,次要人物后写的顺序,这样既突出场面的宏大,又烘托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是“主要与次要”的点面组合。突破这个写法,我在带领学生回忆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点面结合写法的基础上,围绕以“毛主席”为中心设计“问题链”:

1.在《开国大典》中,出席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很多很多,有三十万,重点写谁呢?为什么?

2.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读一读。

接着追问,课文光写“毛主席”这个“点”是不够的,还要带出面。作者每次在写完毛主席,紧接着就会写三十万群众,而且引出得非常自然,是哪些句子?画下来。课文不仅延伸到了三十万群众,还延伸到全国人民,具体表现在哪一段?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写法来写?这样点面结合地介绍,有什么好处?

最后“由扶到放”,《开国大典》中这样点面描写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头到尾都有,学生自主找一找。那么最终,学生就会去关注典礼前、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部分的描写。

在篇幅这么长的文章当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先整体感知再逐个部分学习,就会把点面结合的方法割裂开来。但是,通过引导学生先关注“主要”再延伸“次要”的方法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能清晰把握文章思路,又能对点面结合的写法印象更加深刻,真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

四、基于整体与局部设计的“问题链”

整体与局部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包括典型的“先面后点”“先点后面”“面中有点”的写法。这样的写法贯穿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当中,可以安排在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点面结合,也了解了点面结合的很多方法后,结合课后练习设计,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比如在《开国大典》写阅兵仪式的部分,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整齐威武的情景是从整体来写的,是“面”的描写,描写检阅部队的人员数量、制服的颜色、武器种类、方阵阵容等,是从局部上的描写,是“点”的描写,这样写既表现阅兵仪式的热烈庄重,又展现各个兵种方阵的风采,这就是“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学生在自主研读后,发现写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以及表达的效果。

统编版教材要求阅读教学做到真正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指向语文要素的“问题链”设计促进课堂的高效学习,通过“问题”带动“项目”,让“问题”串成“链”,有机地将知识要点整合起来。

在点面结合写法的“问题链”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立足新课标,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编者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做到:

1.紧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点面结合的知识转化成有启发性、层次性的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2.紧扣“问题链”中的问题顺序,将有内在关联的“问题链”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目的地阅读分析文本,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有广度、深度、逻辑性,进而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精准的“问题链”,能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掌握提问策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有逻辑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郭丹.构建精准的“问题链”,助跑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2018(24):28-29.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