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市铁一中学教育集团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组织框架构建、校内竞赛开展、学生体质现状、校园足球与美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等现状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检验、卡方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果。研究发现:足球教学、联赛开展、体质体能、心理社会适应为校园足球校内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学、练、赛”为主导,体质健康为监测手段,将美育、信息技术素养等多学科与校园足球竞赛融合为校园足球校内联赛的主要呈现;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实验组学生提升尤为显著;三个校区的美育与信息技术与校内足球竞赛开展相互融合,学生在足球中体验多学科融合带来的不同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德育、美育、信息化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建议:逐步调整竞赛模型,完善校园足球校内竞赛体系,校内竞赛分级合理化、科学化;优化集团化办学下的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足球校内竞赛奖励机制和评优制度;逐步搭建校园足球校内联赛的竞赛平台,加强校内竞赛文化宣传力度,树立校内竞赛品牌机制。
【关键词】校园足球;校内竞赛;建设成效
一、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部开展校园足球步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校园足球改革方向明确、成效显著。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是校园足球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足球竞赛则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基础,位于校园足球金字塔根基的校内足球竞赛开展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足球能否良性有序发展的。实践证明开展校内足球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技能水平、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品德,全面发展学的的体能、美育、德育等品质。开展校内足球竞赛的同时充分发掘校园足球的文化影响力,创新融合体育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开展校园足球,将技能、体能、文化、育人、娱乐、趣味等不同内容相结合,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与积极性,最终培养有着健全人格、高素质的优秀足球储备人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校园足球;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扩大足球人口、推广足球运动普及,在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展足球教学、训练、比赛以及足球相关运动的一项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足球运动的普及,运动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另外一方面以校园足球为依托,起到育人的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内足球竞赛:是以学校为开展场所,以学校体育资源为依托,以学生为发展对象,在中小学开展的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在高校以院(系)为单位参赛的校内竞赛活动。
(二)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番禺、亚运城三个校区初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班实验组11人,对照组11人。其中,每组男生8人、女生3人。实验组为参加校园足球的学生,对照组是不参加校园足球学生,按照学号顺序随机选取。实验组男生192人、女生72人,对照组男生192人、对照组72。发放问卷各264份,剔除漏选漏填等无效问卷后,剩下251份、243份有效问卷。其中30人用于两份问卷的重测信度检验。在足球运动技能评价指标方面采用《广州市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足球项目)》进行测试,实验组264人,对照组264人。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校园足球教学、校园足球联赛组织与管理、校园足球与美育、信息技术融合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分别对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的分管行政领导、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校外校园足球教练等专家,为本研究提供建议。进行对足球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班级联赛组织、跨学科融合的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3.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反馈评价。其量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具备一定的信度、效度。
4.教学实验法:以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初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实验、对照两组从心理状态评价、足球运动技能评价、体能测试指标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
5.数理统计法:对有效样本运用SPSS19.0、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6.逻辑分析法:对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经验、分析判断进行定性分析。
(四)研究方案
1.校园足球课程、体能测试、班级联赛、美育及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权重
由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的分管行政领导、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校外校园足球教练等专家,以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活动进行权重划分,建立本研究的顶层设计。
2.校园足球初中体育课程设置
在确定开展集团内足球联赛后,以铁一教育集团为主要形式,召集各校主管体育主任及科组长进行相关课程及内容设定,每周有三节体育课,设定一节为足球相关的技术教学,由学校分管教学校长领导,学校教务处进行统一排课,体育大科组具体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和进度的统一。
3.校园足球班级联赛
由三校区科组长统一协调足球联赛方案,通过会议落实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分站预赛和集中决赛的形式开展,各校区分别进行七年级班级足球联赛,决出一支队伍再和其他两个校区的冠军队进行主客场积分赛,最终决出名次。各校区在班级足球联赛中组建负责技术统计的数据记录队伍,对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包括:射正、射偏、进球、突破、抢断、犯规、失误等指标。
4.校园足球体能测试
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开始前和联赛结束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2次体能测试。其中包括:肺活量、1000米(男)、800米(女)、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测试。检验以校园足球班级联赛为变量,实验、对照两组体质体能的变化情况。
5.校园足球联赛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对实验、对照两组学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态的反馈评价,本研究将该项问卷调查由学校心理老师负责,其职责负责数据的录入及最终的信息反馈。基于专业和学生隐私因素,对学生结果保密,仅呈现预警警报的人数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足球各项活动权重制定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由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的分管行政领导、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校外校园足球教练等专家对校园足球教学、班级联赛、体能测试、美育与校园足球融合、信息技术与校园足球融合等相关活动的权重进行量化。专家通过对层次指标的两两比较,按规则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将判断结果量化,构成判断矩阵。
专家1的CR值=0.0130,将所有通过检验的判断矩阵整合成最终判断矩阵。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最终判断矩阵CR值=0.0297,根据数据情况构建出本研究各项指标的权重。
2.铁一教育集团校园足球活动模型
根据专家团队的判断矩阵情况,计算出铁一教育集团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项加以说明。
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情况,足球教学的权重最大,其次分别是:班级联赛、体质体能、美育融合、信息技术融合。各校区需要以校园足球技术教学为主线,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技能,以“学、练、赛”教学模式下开展班级联赛。在课堂上教会、在放学后勤练、在组织上常赛,并以是否常赛为主要变量,分析学生体质体能发展情况。通过校园足球班级联赛为抓手,以跨学科融合的形式进行美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渗透,鼓励各校区各班积极参与,根据模型计算三个校区的得分情况。
(二)学生参加班级联赛对足球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
分析对实验、对照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足球运动技能水平测试,使用《广州市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足球项目)》进行测试。
在足球运动技能水平上实验前实验、对照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对照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两组均有效,实验组有效程度更高。两组的足球运动技能水平均有提升,在“学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下,经常参加比赛的学生足球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更多。
(三)学生参加班级联赛对体质体能的影响分析
对实验、对照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体质测试相关指标的测试,使用国家学生体质测试中七年级的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作为体前屈、耐久跑、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进行测试。
实验前实验、对照两组在体质测试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体质测试各项指标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对照两组在50米跑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上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有效,在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耐久跑、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有效程度相当,在50米跑上实验组有效程度更高。
实验、对照两组在体育课堂教学上保持一致,两组实验前后比较均有所提升。本研究仅以校园足球联赛的参与情况为变量,两组在实验后体质体能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从均值上实验后实验组较优。在实际的足球比赛中,变向跑、加速跑、快速跑练习的次数增加,学生跑的能力提高显著,50米跑体质测试指标上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即学生参加班级足球联赛可有助于50米跑的提高。
(四)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技术统计分析
对铁一教育集团校园足球班级联赛进行技术统计,在收集每场比赛的数据之后,计算射正率、进球率、突破率、抢断率、犯规率、失误率、以及各校区之间比赛的控球率。
根据表6的统计结果,卡方值Χ2=24.719,P=0.016,P<0.05;说明三个校区校园足球班级联赛的技术统计有显著性差异,在突破率上越秀校区显著高于亚运城校区,在其他指标上三个校区水平相当。
(五)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对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参加校园足球班级联赛与不参加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学生进行心理状态分析,收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预警信号的数据。
学生心理状态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量工具,由学校德育处进行问卷下发,校医进行数据整理与收集,基于学生隐私保密因素,仅反馈预警信号学生人数,学生整体的具体数据不予公布。根据表X的统计结果,P=1.000,P>0.05;说明实验前后两组别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后有2名学生预警信号取消。
(六)校园足球与美育、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
对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进行校园足球与美育、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不同校区之间的美育、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情况。
根据表8的统计结果,三个校区在校园足球与美育跨学科融合资料数量方面的卡方值Χ2=2.759,P=0.252,P>0.05;说明三个校区校园足球与美育跨学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三个校区在校园足球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参加人数方面的卡方值Χ2=3.568,P=0.168,P>0.05;说明三个校区校园足球与信息技术跨学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七)铁一教育集团校园足球活动的综合评价
对铁一教育集团三个校区进行校园足球教学、班级联赛、体质体能、美育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情况进行评价。由本研究课题组成员以及各校区分管行政干部等10人对不同校区的评估资料进行评审。按照等级进行评分:优秀90、良好80、中等70、及格60、不及格50。
F1、F2、F3、F4、F5的权重分别为0.4106、0.2744、0.1709、0.0835、0.0606,综合计算得到越秀校区为88.7456、亚运城校区85.9507、番禺校区87.0574。排名次序如下:越秀校区、番禺校区、亚运城校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建立校园足球校内竞赛活动模型,足球教学、联赛开展、体质体能为校园足球校内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学、练、赛”为主导开展校内联赛,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监测手段,通过对校园足球文化宣传和对竞赛数据的统计的方式,将美育与信息技术素养等多学科与校园足球竞赛融合,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园足球竞赛结构模型。
2.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实验组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提升尤为显著。特别是在足球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使学生技术的提升更能适应比赛实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整体差异不算明显,实验组稍优于对照组。通过校园足球竞赛开展,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水平得到锻炼提升,特别对于学生各种跑动能力提升显著。
3.三个校区的美育与信息技术与校内足球竞赛开展相互融合方面无显著差别,在校园足球文化宣传与校内竞赛技术统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足球中体验多学科融合带来的不同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德育、美育、信息化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顶层设计,有针对行的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工作。逐步调整竞赛模型,完善校园足球校内竞赛体系,校内竞赛分级合理化、科学化。加强校内竞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校内竞赛环境。
2.优化集团化办学下的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到合理利用周边学校、社区等校外机构的场地设施。加大校园足球资金投入,完善校园足球校内竞赛奖励机制和评优制度,进一步调动校园足球师生、管理者、参与者等人员的积极性。
3.逐步搭建校园足球校内联赛的竞赛平台,加强校内竞赛文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老师、家长参与到联赛中去,树立校内竞赛品牌机制,所造校内竞赛“学生偶像”,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跨学科创新开展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使“体育”“美育”“德育”“知识教育”等更好的融合,让校园足球回归到“教人、育人、强身、健体”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张天阳.张家口学院开展校园足球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97-99.
[2]李展龙.探究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1):6-7.
[3]李旻.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8.
[4]骆秉全,庞博.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2):157-165.
[5]李岑.吉林省校园足球竞赛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6]吴锋.成都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7]谭宁宁.大连市中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8]邹小驹.天河区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