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向城市转移,开始自己的打工之路。他们的离开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知识、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的离开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由此产生一系列影响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其教育管理任务虽然较重,但在管理上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留中儿童”中,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温暖与关爱,找回亲情,回归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班主任;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的农村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本身的自我意识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需要来自家长、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正面引导,由于他们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性格上往往比较孤独,极可能产生一些心理健康的断层或缺位,造成行为上的偏差,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要给予班级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采取更多措施给予学生温暖和鼓励,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建立档案资料
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对留守儿童群体,更要明确掌握他们家庭的住址、家庭成员的组成及其联系方式等,特别是留守儿童直接的监护人,当有需要时能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联系。在完善学生档案的过程中,除了留守儿童的家庭信息以外,班主任还要调查他们的全部个人信息,如,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等,这可以为以后开展工作打好基础。班主任还可以将留守儿童平时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记录下来,既方便班主任疏导学生心理,也能将档案记录分享给在外地工作的家长们,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形成家校合作的合力,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
二、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班集体在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师生关系融洽。如果学生家庭方面的关爱没法满足,那么班主任就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通过定期的团队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学会与他人相处,让他们具备与人交往的技能。这有助于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调节,有助于展示自我,减少落寞感。在各类活动中,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学,在这样的融洽氛围中,留守儿童潜在的各种问题也容易解决。
三、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鼓励与支持,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出现寡言,孤独,不合群,自信心不足。作为班主任,应在日常班级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善于观察他们的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不断的鼓励他们,并且适时创造留守儿童自我展示的舞台,让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原来自己是这么棒的,增强自信心。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班主任应关注留守儿童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留守儿童的优势潜能,让他们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四、辅导学习
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由家里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照顾,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基本上不高,所学的知识与我们如今所学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余力而不足,造成了他们只能满足孩子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层面的照顾。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无法解决,此时又不可像其他孩子一样向父母求教,因此,就需要班主任给与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点。班主任应多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与科任老师共同商量寻找解决的方法。另外,班主任也可以在班里组织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帮扶留守儿童学习,让人人在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所获。
五、常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尽管学生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外出务工,但父母作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监护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及管理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班主任要常常联系学生家长,多向父母反应孩子在学校生活、学习和心理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叮嘱父母经常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与孩子多沟通,说说话,谈谈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家的温暖。班主任应该和家长联合起来,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共享学生的动态,形成教育的合力,用关爱和亲情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得任务,需要班主任从细微之处入手,用心关爱他们,鼓励他们,加强家校联系,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到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固.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留守儿童问题[J].好日子,2020(21):31.
[2]石质彬.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J].电脑乐园,2018(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