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传统“一刀切”式、机械化和重复性的学习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为了促进新时代小学数学有效减负教学,提高和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完善数学作业设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无声沟通,本文主要分析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作业设计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作业设计;减负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作业量大,这些作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复习、巩固的效果,但也会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产生厌学、逆反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国家提出“双减”政策,旨在改善作业不合理得多这一问题,同时改变家长与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成绩的思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抓手,寻找减负与增效的双赢路径。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作业的设计入手,探索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形式,以从根本上达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作业进行减负提质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教育方式,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双减”背景下,对作业“量”的减负已势在必行,同时对作业“质”的“增效”成了各界关注的重点。这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的“减负增效”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首先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都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精准考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而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则是追求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精确地检验与呈现教学效果,致力于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最“优”的效益,用“少”而“精”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相较于之前作业的“对”“错”评价,指向“增效”的作业评价则是更具体、准确和详细地进行教与学的评价。多元化、综合性的作业设计能帮助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低负担的作业量与高质量的作业题,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能促使教师根据作业的反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性提升学生素养。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源于题型的灵活性、解题思路的多元性与创造思维的开放性,更能促使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符合数学工具性、创新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枯燥
在“双减”背景下,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改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当前,单一的书面作业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有些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仍以书面内容为主,形式上缺乏层次性,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较少,缺乏创新意识。这样的作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后压力,还在不断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后作业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作业内容单调重复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内容单调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题型重复、枯燥,缺少趣味性,有的还盲目拔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以致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量单调的练习不仅消耗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导致学生厌恶课后作业,甚至对待作业持应付、敷衍的态度。由此可见,作业设计要避免过多的重复性内容,同时要遵循有增有减的原则,以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解决上述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要坚持控量减负、创新增效。控量减负,就是要避免课后作业超量的问题,作业设计要适度适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创新增效是指通过科学有效地作业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换言之,在作业设计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减少总量、总时长为主,同时丰富作业设计形式。
(一)作业设计分层化,增加作业形式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度与吸收快慢当然不相同,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中要关注作业内容的层次性,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结合有关的作业展开学习,提高学生探究作业的自信心。层次性作业中有效拓展基础性作业,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认真完成作业,在逐步前进中掌握数学知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学生建立起一个作业资源库,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择有关的作业类型,通过选择性的作业来加强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相关内容做了讲解后,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可以分层作业设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吸收较慢的学生,相应设计基础性作业,这部分学生仅需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条形统计图每一部分代表什么;而针对学习能力强、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在这一作业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一些数据可以自己绘制出对应的统计图。运用这种逐层递进的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主动性,让学生逐步掌握好数学知识点。
(二)精炼作业内容,避免重复乏味
小学生更喜爱比较新鲜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一特点,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对作业内容进行提炼,为学生设计出充满童趣的数学作业。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精炼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如教师讲解“面积”这部分知识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点,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出充满趣味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所住的卧室的平面图画出来,邀请自己的父母也参加进来,让父母在规划和设计上提供帮助,让学生正确对比例进行测量。学生更加喜欢这样充满趣味性的作业,在完成作业时亲手操作,灵活运用比例知识,父母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做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得到成就感,实现完成课后作业的目标。以教师讲解有关“100以内加减法运算”这方面的内容为例,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家庭作业,例如“给扑克牌寻找朋友”,让父母们也能积极参与,一起做功课。父母挑选出10以下的牌,然后随便抽取一张,让孩子们在其他的扑克牌里找到两张,这两张卡片的总和需要相当于父母手里的那一张。通过这种有趣的家庭作业,可以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避免了传统的数学作业的形式单一枯燥,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完成作业。
此外,教师给学生介绍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知识点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安排部分预习作业,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模型的材料,包括小木棍、纸片、绳子等材料,在进行制作中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基本特征进行认识,综合实际生活,思索还有哪些东西是平行四边形的,哪些东西是梯形的。这种作业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同时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注重生活化设计,提高作业质量
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充满数学的智慧。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出解决生活实际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拓展性思维。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贴合实际生活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觉得熟悉,让学生保持活跃,有解题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目标,提高学生联想力。另外,为了实现布置生活化作业的目的。在安排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尽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在布置作业当中还需要提炼出精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比如,教师讲解有关“图形的运动——平移”的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到家中找到对称的物品,并且介绍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提出,家中的电视柜是长方形的,中间那条线就是对称轴:有的学生提出家中的钟表是圆形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教师要点评学生给出的答案,在点评中,让学生真正了解对称图形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部分内容
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自然而然地掌握好数学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的方式,将其运用到适宜的问题当中。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若数学作业内容能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吸收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生的作业完成速度,使作业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
(四)优化作业评价,注重作业反馈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当中,作业批改和评价同样非常重要。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老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进行完善,并加以弥补,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好。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对作业批改进行优化的方法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以及批改作业,之后结合教师的评价,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作业完成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批改和评价,教师要预先给学生介绍关键点,学生结合教师的引导方法对作业进行批改,为提高学生作业批改的准确性,可以让同学们批改完一遍后再次进行核算,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更容易地掌握数学运算。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的作业评价,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分析有关问题的原因,让他们自己去纠正,同时也可以夸奖表现优秀的同学,增强他们的数学自信心。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多加鼓励与赞扬,这一做法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找到自己的优点,让作业评价变得更不同。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属于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展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透彻研究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合理的作业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经过训练之后,逐渐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进行作业设计中,尽量运用多元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更愿意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朱延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有效设计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下), 2013(1).
[2] 蔡玉军. 给数学教学洒一片快乐的阳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9):1.
[3] 吕生同.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