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背景下,传统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已经无法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完成作业的态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基于学生的思维角度设计各种各样的作业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夯实自我基础。本文从主观能动性,差异性以及结合生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趣;作业;策略
作业不但是课堂内容的拓展,还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小学刚刚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对学生认知数学的关键期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教师一味地采用应试教育理念,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形式,相同的作业内容,那么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围绕课堂知识给学生布置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增强作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完成作业效率更加高效,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出题
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考虑作业形式。数学这门科目的基础是问题,所有对知识的探究与对知识的吸收都来源于挖掘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问题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内容时,还能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知识的重难点与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点(已经解决),设计对自己而言较为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换,在交流中互相解决学习问题。所以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提升思维发散能力,推动学生积极认知。
比如说,在“时、分、秒”的数学课堂,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设计三道应用题,题目均与时分秒的知识有关,前提是学生自己必须会做,尽可能难住其他学生。教师总结学生设计的题目时发现,一些学生设计的题目非常有水准。如小红发现小区贴出了停电公告,上午8:10-下午4:40会停电,而小红中午到家时间是12:20,小红想知道还有多长时间来电,你可以帮帮她吗?又如,小明吃完一个梨需要20分钟,小明的妈妈一共买了六个梨,请问小明吃完这些梨一共需要多长时间?通过这种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分层设计作业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研究显示,优等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善于不断挑战自我,练习更多的数学习题,而学困生在教学实践甚至都无法把握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倘若教师仍然坚持给所有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都相同,那么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决定影响,使得学生丧失学习自信与学习的耐心。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状况选择合理的作业内容,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实践结束之后,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针对学困生设计第一层作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难度较低,有各式各样的题型以供学生锻炼,可以让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树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信心。针对中等生设计第二层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之后,合理进行拓展训练。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勇于挑战自我。针对优等生设计第三层作业:适当减少作业量,提升作业难度,帮助学生不断发散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但符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还能推动所有学生的数学发展。
三、课堂结合生活实践,设计实践作业
数学这门学科离不开学生的社会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等待学生探索与挖掘的数学现象。因此,教师设计作业内容时,还应该围绕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融合,让作业形式更具实用性与生活性,通过作业增强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教师把社会生活渗透数学作业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还能有效开拓数学课堂。
比如说,在“认识人民币”的数学课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保活动,规则如下:把校园中的空瓶子收集起来并贩卖到回收站,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人民币,最终捐献给生活不易的学生。组织这个校园环保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获取人民币的不易,帮助学生形成节约的生活意识,使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又比如说,在“克与千克”的数学课堂,教师根据生活实例给学生列举生活中以克与千克为单位计算的用品,如一个苹果大概60克等,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常识,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发现更多的数学现象,以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简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使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学生的指导,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作业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增强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完成数学作业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钟鹏.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性作业布置[J].考试周刊,2018(2):74-75.
[2]张宝剑.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设计[J].中华少年,2017(2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