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特色专业”背景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分析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相关人才培养教学特点,分析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物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内容、创新创业培养和思政建设培养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思考。
【关键词】“一流专业”建设;物流工程 ;课程建设;物流管理专业
2021年11月24日广州软件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系专业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这是继我校(2017年11月-2020年11月)为期三年的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之后又一举措。这也是响应中央2015年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建设内容上要有新的部署, “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推进“四新”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为了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多元提升,创新思维,以建设要引领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的新新人才出发点的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起点是2019年,2002年专科招生,2007年设立本科。2017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21年建成广东省本科院校“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结项。现有专业教师17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4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与学校IT类专业交叉融合,在电商物流和智慧物流两个领域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培养能够从事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专业定位符合一流专业建设点宗旨,课程建设就要符合一流专业建设点目标。
《物流工程》课程是广州软件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问题的专业课,本课程综合国内外物流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料搬运、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系统深入阐述物流与物流工程概述、物流系统规划分析、厂址选择、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料搬运系统设计、仓库和物流中心规划规划设计和信息技术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等主要内容。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应用意义。基于物理“一流专业”建设任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该门课程特点和物流业的需求,分析了目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该门课程整体建设思路及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一、“一流专业”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教学的宗旨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所高校首要思考的问题。不管“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亦或是“一流专业”的建设,其首要的任务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型、应用型、实用性等培养目标。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重要的内容则是实用性、应用型、创新型的课程体系建设。因此“一流专业”建设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新新人才”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一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师资结构要整体优化和布局,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要与时俱进的改善,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的空间。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方面进一步优化和研究,始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二是把一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要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要求进行各类课程的教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优化和研究。要从源头抓起,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流专业课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发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现状的社会人才需求,又能展望未来人才需求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一流专业”建设中多方面提升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的目的。
三是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要体现“一流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宗旨,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科学又就有实际意义,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方法有主次有厚薄之分,要有教学质量,教学绩效,教学评价等观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服务,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磨练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物流专业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该具体实验室教学或实习基地教学,这样就打破传统的“课堂案例”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做到知识融会贯通,教学质量才能提升,才能培养真正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本文之所以是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就是自从我校2013年开设该门课程以来,就一直是理论教学,任课教师也只能以案例分析方式给学生诠释相应的基础知识。借助“一流专业”建设之时,希望该门课程能有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是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的思维,“一流专业”的要求是培养创新思维、创造的能力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具有个性化的培养,在注重整体的效果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教师的知识传授要加强课堂教学和社会经济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和创新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本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为使命。
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加快、科技的进步,物流业的发展也收到很大的冲击,“危”过后,必然是“机”的到来,物流业作为社会重要的服务业,是创造性服务业,必然要在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等命脉产业。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需求,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来看,物流人才需求一定是复合型、多功能型、创新型、服务型、专业型等的人才需求。《物流工程》课程正是上述各种“型”的体现。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就必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指思想和方法以社会经济发展、行业进步、国家重大需求等为导向,为物流业不断进步,为不断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为不断满足国内和国际贸易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加速,为国际战略的实施作出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近年来,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物资学校、天津科技大学等49所学校,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除了这49所学校之外,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没有物流工程专业,但物流管理管理专业或者是供应链管理等专业也都开设了《物流工程》这门课程。该门课程随着经济发展、行业的进步,相关高校和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大了研究等力度。但目前,就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对新需要方面分析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历史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改革缓迟
在国内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有三分之二以上在实验室上课,例如东莞理工等是理论+实验室教学,例如珠海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是理论+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方式。以上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诠释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体现该门课程的管理方法和与技术性的交叉学科。《物流工程》课程的研究内容的是以物流管理系统为核心,科学研究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规划与布置以及资源配置、货运物流的运行,设施选址和布局、物料搬运设计等项目的内容。这样就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体现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体现,进而才能凸显创新的新动力。对于我校该门课程的开始从2013年至今一直是理论教学,而且是大课上课,授课教师最多是通过案例和习题体现实践教学部分,教学改革很难进行。
(二)学生本人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够,基础薄弱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理工基础薄弱,分析方法欠缺,建模、构建、逻辑学、系统分析、物流经济学等几乎没有基础,这样就很难驾驭该门课程的知识精髓之处,很难深入思考和挖掘创新。9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该门课程,就一个目的考试能过就好,这和我们的教育方针,和“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有距离。
(三)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体现“新”教学模式
该门课程的教学到目前主要是课程大课理论教学为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互动很好,课堂气氛不活跃,任课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的确由于该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各种方法、模型、系统分析等学生,应该说文科生非常不喜欢,所以几乎这些学生不参与老师讲课,在课堂上看学生的反应就一清二白,大部分同学根本不关注老师的辛苦,只有少部分会认真“真”听课。同时,先进的教学技术在本课程中运用不足,存在技术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无法体现“新”教学模式,这里的“新”主要是混合式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
(四)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本文前面所述的问题,该门课程的教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很难展开,这要究其原因有教师本人方面的学识,认知能力、教法研究等有关;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基础水平,物流工程课程,不仅有物流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具备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系统管理科学等的知识的融合,这样该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就要高于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以上教与学两点方面的原因之外就是学校和社会以及行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要重视该门课程的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的联系,要提供该门课程发展提升的环境,比如实验室建设,比如实习基地的完善,比如校企合作的共进等。
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是过去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欠缺对各种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实际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光靠案例分析来取代实践教学的意义,学生不可能深入理解物流工程课程的知识点,教师本人也不能深入浅出的解释好每一个知识点,这样长期下去教与学都会失去该门课程的精髓东西,只能从表面或者浅层次来理解问题,这样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新人才,教师本人也不会进步,更不会符合一流专业的建设宗旨。
(五)该课程的教材不具备因“材”适“学”,教材的内容远超出学生所需
我校要求学生教材选取都是近三年、非高职高专教材,这样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都会选社会上最好的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北大清华等重要出版教材,这些在我们学校是常态,我常想我们不是一流二流大学,但我们的学生所用教材确实和985、211、“双一流”等学校学生所用教材一样,当然从学生角度来看这是件非常欣慰的事情,学生会认为:“你看我们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学生用的是同样的教材,那我们和他们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时候,本人虽不能过多辩解或者说教学生,但本人内心却非常失落,有种“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都穿同样一件衣服、背着同样一个书包去上学”,有人就认为没有区别,可是一样吗,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差距存在的内容。教育亦是如此,教育是教与学双方的事情,教的内容要符合学的基础、学的需求,所以针对我们独立院校民办高校的学子应该选用适合的教材。
三、《物流工程》课程一流建设思考
针对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方针,广东省教育厅对民办高校建设要求,以及我校办学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水平,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新型人才的方向区建设,并结合一流专业建设过程总前文所述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该门课程的建设思考。
(一)科学定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接受程度的需求。物流工程课程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要科学合理地定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该门课程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一是要对国际国内相关需求和政策进行实时更新,新技术的应用,新方法的开发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上,二是该门课程的应用性系统性极强的特点,就必须系统梳理授课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对知识结构不断修正,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要进行不断修正,要重点和难点比例进行梳理,重难点推出,要对理论性的知识加强讲解和分析的力度,拓宽知识点的领域,增加前沿知识和课外知识的阅读,丰富学习资源。
(二)出版自己学生所需的教材
由任课教师牵头专业老师组队,编制该门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由于社会上《物流工程》课程的教材并不多,广州软件学院从2013年开设该门课程以来用高教出版社王忠伟的《物流工程导论》8学期,齐二石的《物流工程》1学期,伊俊敏的《物流工程》1学期,这几本教材确实非常好,但是有的知识可能过于老旧,有的虽然新颖,但是不适合我校需求和要求的地方很多,这样给教师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在学生角度看,所选教材就一定是所用知识内容,可是每所学生,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每本教材不可完全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所吻合,这样就需要自己的教材自己编织的思想,就目前广州软件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是完全适合自编自建该门课程的教学,这样就需要系里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希望该门课程的教材早日问世。
(三)融合课程思政新元素
要把社会主价值观融入教学体系中,要坚持育人先树人,做事先做人的思想,要复合一流专业建设总方针的内涵。物流专业课程要根据知识点的内容适度融入思政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本文课程计划2022年先申请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提升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创业思维,体现思政育人教育。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支撑该门课程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要研究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就必须研究适合该门课程上课的方法,方法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个性化方面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普及,同时要求教师教学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将系统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建设中不断推广开来。该门课程首先要保持原有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诠释,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视频等可以直接让学生掌握知识。第二就是实践教学法的推广,有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方法体现,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来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深入理解,比如,“京苗班”点建设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京苗班”自从2017年开班到2022年已经开办四期,学生把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体现到岗位实践上,这正是实践教学的现实体现,四期下来收到了很多成果,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毕业的去向一部分同学都得到了解决,相信未来“京苗班”会有新的发展模式,为物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作为专业核心的《物流工程》课程未来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五)要培养课程的创新创业新思路和增加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
教师可以利用某个可以转化成果强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论文发表等科研项目,体现创新创业思维,这也正好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一流专业建设内涵。
《物流工程》课程是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在“一流专业”建设中进行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要坚持产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供应链物流运作管理能力,智慧物流系统分析能力和物流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为路径。重点建设“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特色课程群支撑体系,学校与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合作,形成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1.来自中国物流学会“独立学院转设后专业建设发展挑战与策略选择研究-以广州软件学院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为例”(ZW2022063);
2.来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色专业”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3.来自广州软件学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广东省为例,(ky202129)。
4.2021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物流专业建设广州软件学院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 光 礼 .“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16,37 .
[2] 孙家庆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物流工程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大连 海事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20(3) .
[3] 刘瀛寰 .“特色专业”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以广州软件学院为例.魅力中国,2019(7).
[4] 黄霞等 . 面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求的课程建设与实践——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课程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2022,26 .
[5] 王宏宇等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KPAI一体化专业课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探索,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