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动有趣、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学生习作中“假”的因素。在活动作文课上,让活动与指导并行,及时“定格”可描写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描述,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结构、重点,便能让学生的习作变得有重点、有描写,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写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轻松起步。
【关键词】 习作;活动;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可见,对于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而言,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谈起写作文,同学们立马闻声色变,个个叫苦连天。学生们不愿写作文,究其根底,都是在为不知写什么而犯难。学生的这一苦恼,往往是由于缺乏生活经历,阅读量不多。而脱离生活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同一题材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大多采用老旧的套路和司空见惯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自然畏惧写作文,写“假”作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此,笔者认为,在作文起步阶段,可以尝试采用活动作文的方式,通过生动有趣、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学生习作中“假”的因素。
下面笔者将以一堂活动作文课——“一次特别的拔河比赛”为例,就如何开展活动作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活动与指导并行,习作自有源头活水
活动指导课,往往容易陷入这样的教学模式:活动——指导——习作。这样的教学三步曲让活动、指导和习作彼此孤立,使得活动与作文、活动与指导相互脱离。一堂活动作文课,便容易沦为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面。
活动作文课,首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但如果只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却不及时给予有效的习作指导,这便如同有了下“炊”之“米”,却无下“炊”之“法”。学生的习作很容易变成流水账,既无重点,也无细节上的描绘。如下面这篇习作:
今天,老师让我们在课桌上举行拔河比赛,太新奇了,我们都很激动!
接着,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比赛规则:把尺子的中心放在两张桌子相接的地方,食指按在尺子的一端,用力往自己这边拉。
只听老师一声令下:“预备——开始!”两位比赛选手都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力往自己这边拉。同学们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劲。很快,比赛就结束了。
这真是一次特别的拔河比赛。
这篇习作内容单薄,情感无力,仅仅是对活动过程的一个记录。
因此,在活动作文课的课堂上,不能仅仅让学生尽情地活动,然后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而是应将活动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随着游戏活动的发展,或提问,或启发诱导,及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为习作积累鲜活的素材。
二、指导多元观察,定格画面抓细节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画面进行重点描绘。因此,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便成为活动作文课的关键所在。关于观察,鲁迅先生曾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可见,没有观察,就无法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那么,什么时候是观察的最佳时机?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之后,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呢?
以“一次特别的拔河比赛”为例,为了让学生把握观察的时机,关注细节,笔者将可描写的画面即时“定格”,引导学生进行描述。
例如,比赛前,当笔者神秘地向学生宣布,今天的语文课要来一场特别的拔河比赛的时候,下面的学生顿时骚动起来。此时,笔者即时定格这一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反应,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语言描述出来。有学生站起来说:“当老师向我们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同学们全都惊呆了,都瞪大了眼睛,表示难以置信。”也有学生说:“当老师向我们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台下的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啥?我没听错吧?要来一场拔河比赛?’有的同学说:‘教室里没有又粗又长的绳子呀,怎么拔?’还有的同学说:‘拔河不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吗?’”
又比如,比赛进行时,笔者即时定格画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比赛选手的神态、动作。有孩子说:“两位比赛选手像打了鸡血一样,卯足了劲,死死按住尺子,不让尺子前进一步。”也有孩子说:“他们互不相让,时间长了,他们的脸涨得通红,鼻子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睛死死地瞪着尺子。”这时,笔者顺势引导:“此时教室里有怎样的氛围?周围同学的神态和语言又如何?”有孩子答道:“整个教室充满了‘战争’的气息。同学们激动地喊:‘加油,加油!’”笔者接着引导观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又在想什么呢?”有孩子描述道:“我也紧张得紧握拳头,恨不得上前去帮他们一把……”
游戏继续,精彩不断……就这样,笔者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观察,不断“定格”画面,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即时进行口头作文。
三、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结构抓重点
前面孩子们基本围绕这次习作的主题,根据游戏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口头作文。但是真要下笔了,又把一些中下生给难住了。结合活动的特点,也为了让孩子能够用更加全面的视角纵观整个活动过程,笔者借用思维导图在这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感知文章的详略之处,从而抓住重点进行描绘。而对于起步阶段的孩子而言,教授孩子们适当的“规矩”——写作法则,有利于他们在规矩里成“方圆”。而思维导图,便能起到“规矩”之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思维导图很快就画出来了:
有了前面的种种铺垫,这一下,孩子们重新完成的习作可圈可点:
一次特别的拔河比赛
今天,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向我们神秘地宣布:“今天,我们来一场特别的拔河比赛!”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没有绳子怎么拔?”“难道在教室里拔?”“在教室里拔河?真有意思!”
就在一片惊诧声中,老师宣布了比赛规则:“用尺子拔,把尺子放在两张桌子的中线,同时用手指按在尺子上,并往自己这边拉,时间一到,看谁桌子上的尺子长,谁就赢。”
“预备——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参赛的两位选手立即进入比赛状态。只见他们满脸通红,牙关咬得紧紧的,眼睛死死地瞪着尺子,手指使劲压在尺子上面,拼命往后拉。观战的同学们也紧张极了,有的紧紧握住拳头;有的目不转睛地看着比赛,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还有的在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加油,加油!”教室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而我也激动得从座位上跳起来,紧张而又兴奋地关注着比赛的进程。
比赛继续僵持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一位选手渐渐露出吃力的表情,而另一方却依然咬紧牙关,不肯松懈。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很快,激烈而又紧张的比赛便在阵阵加油声中结束了。同学们依然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刚刚的赛况,而我也还沉浸在当时紧张而又激烈的气氛中……
真是一场特别而又难忘的拔河比赛啊!
孩子们的习作给了笔者不少惊喜。在这一次的活动作文课上,笔者通过适时的指导,及时定格画面,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观察、想象和描述。由于学生亲历了活动过程,注意观察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同时辅以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大部分孩子的习作也改变了当初记流水账的毛病,变得结构清晰,行文有重点,细节有描绘。
其实,在笔者看来,活动作文课上的活动不是重点,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观察”,什么是“细节”,何时进行“心理描写”,这才是课堂的关键所在!
把握好“活动”对习作的辅助作用,努力建设有效的习作课堂,通过老师的适时、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习作之前抓住细节进行观察、想象和描述,这样,学生的习作便会有重点,有描写,学生便能走出“咬笔头”挤文章的困境,轻松起步。
参考文献:
[1]崔蕾.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2]邵秋艳.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起步作文兴趣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
[3]余玉华.借助微型活动促进作文起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
[4]尹俏群.作文起步巧用微型写作活动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