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作为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基础,所以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为了将来学生学习更加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分析现状以及提出建议这几部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性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能力是学生想要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能力。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熟练完成计算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是值得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主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小学生都是缺少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当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会动脑分析,更没有掌握一些有效的计算方法,只是在草稿纸上简单写下一部分,就会直接在题目上写下答案,更不会注意在使用草稿纸过程中的排版问题,将不同的体型计算写在草稿纸的不同区域往往都是小学生所忽略的,这样,在教师讲解习题的时候,学生发现自己做错了,想要找到草稿纸看一下自己的做题流程,这时候就已经找不到了,因为整篇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学,毫无规律可言,所以也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甚至有的小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不会选择使用草稿纸,他们只需在心理想一下就直接把答案写出来。马虎、粗心也是小学生在计算式经常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平时做题还是考试时,学生总是避免不了因为马虎而出现的错误。这些都充分的体现的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平时计算会比较随意,不使用草稿纸或是计算之后不检查等。
(二)小学生对于计算工具过度依赖
现如今,各种计算辅助工具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计算工具过度依赖。由于这些计算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简便性和高效性,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学习上又存在懒惰性,所以小学生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计算题,都不会想着自己思考,而是首先要借助这些计算工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小学生原有的计算能力退化,也会怀疑自己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自己的数学能力逐渐失去信心。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提升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乐趣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种独特新颖的授课方式呈现在课堂当中,可以是模拟生活场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指定情景:妈妈带着小明去买文具,小明买了一个文具盒花了3.75元,又买了两只铅笔花了2.4元,那么小明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呢?这时候小红算出他们一共是花了3.99元,而聪聪算出他们花了6.15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通过计算觉得是小红算错了,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没有计算就得出了小红算错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是小红算错了呢,在学生们的交流过程中得到结果,原来在小红在计算过程中将“3.75”和“2.4”这两个数字的末尾进行对齐来计算的,所以大家才说小红的计算结果是错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同学们,在有小数点的数字计算过程中,要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将末尾数字对齐。
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将计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带入进去,可以有效地将这些比较抽象的计算题变得更加生动新颖,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计算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将计算方式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么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二)及时指出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计算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教师应该在小学生计算出现问题时及时指正,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怎样更改,从出现的问题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出现问题的频率。学生在计算时会经常出现几种错误,分别是:记忆和思考出现错误、知识的掌握出现错误、理解出现错误等。
例如,在计算450÷(35+15)=450÷50=90的时候,学生没有进行思考而导致出现错误,直接把加减乘除的计算方式运用当中。在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思考采用百和十之间的计算单位,也就是在450中会有多少个50呢,并与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有哪些需要关联的地方,这时候,学生的错题得到改正,并且也能够通过仔细思考找到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效地避免了下次犯同样错误的情况。所以,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这些小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计算能力的关键措施。
(三)培养小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首先就是需要对学习数学建立起一定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成绩就会很难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或者游戏活动,来使原有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加活跃,使学生了解到原来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就可以学到知识。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关于 a+b=b+a,对于这一运算法则,教师既要通过用语言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清楚,还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验证这一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的思维逻辑得到锻炼,比如,小明在超市买了8斤苹果、10斤葡萄和9斤香蕉,那么小明一共买了多少斤水果。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8+10+9=9+10+8,进而来验证这节课学到的四则运算这个计算方法。
当然,像上文中提到的这个运算法则算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计算公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消极怠工,对于数学的教学表现得没有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视而不见,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理解能力、生活环境、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单纯地以同一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对知识更好的掌握,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分层教学指导,这样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在自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阶段的计算问题来说,涉及到乘法和除法的时候会加大了学生的难度,尤其是在同时具有小数点的情况下,难度系数还会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代表计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的;B组学生的计算能力处于中等水平;C组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这时候教师可以准备难度系数不同的三种计算题,分别分发给三种计算能力不同的学生。这样每组学生都是在自身能力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每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就会相对应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水平。
结束语
总的来说,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计算教学指导,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数学计算中的本质,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以运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提高计算能力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
参考文献:
[1]王梦华.信息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6):29-31.
[2]关明云.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15):107-108.
[3]焦海荣.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69-170.
[4]王蓓.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2(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