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本文主要叙述了本教研组在该校实施课改中采用“学案导学”这一做法,畅谈了实施“学案导学”带来的收获,交流了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的一些注意事项,以激起更多同仁参与到课改研究中来。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案;教师
近年来,我校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几门中考学科中大力倡导实践“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们政治教研组积极响应并一直在探索、在思考怎么做更好、更有效。多年的探索和思考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践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生,也改变了我们的老师,让我们收获多多。
一、践行“学案导学”带来的收获
(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案导学”是以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为载体的,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仪。通过对“学案”的实施,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不再是课堂的看客,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自始至终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
(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自我省出台“五严”规范办学规定以来,我校对学生的作业量和在校时间都做了明确规定。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政治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时实施堂堂清,利用学案进行导学,使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导学案”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学案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的复习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对编制导学案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要考虑到目标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要注意区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学习目标”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注意信息材料的价值性
设计导学案选取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选取经典、准确、新颖、真实的材料往往更容易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于化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也有点化作用。例如:我在帮助学生复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考点时,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和欧洲的“毒黄瓜”事件。利用这些热点事件作为背景材料,然后根据考点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就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多一些教师个人的思考,严禁知识、信息的罗列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而不是知识和信息的简单堆砌。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应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要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在里面,切忌就知识问知识,就问题问问题。
三、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事项
(一)避轻就重,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防止形式化,注重实效
我们要防止导学案内容习题化。我们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要防止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防止把导学案变成了一份单纯的当堂达标测试题,使导学案学案失去了导学的功能。我们还要防止把导学案中学生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地位的凸显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教师要正确处理使用导学案模式下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三)重视差异、区别对待
“导学案”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了全体同学的情况,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同学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预习能力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导学案”的实施中,总会有同学的预习不尽如人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同学还不能很好掌握“导学案”上的有关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后及时补差,力争达成教学要求“日日清”“周周清”。
总之,“学案导学”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新方法。它还处于起步阶段,践行“学案导学”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反思,认真总结,使之日臻完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