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风清旷冲淡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长期隐居山林,看似与世无争。但结合其怀才不遇的生平经历、闭门苦读的隐居生活与众多诗作,可推断出其隐居实则一条“终南捷径”。即孟浩然虽处江湖之远,但仍怀鸿鹄之志。
【关键词】孟浩然;隐居;鸿鹄之志;终南捷径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以清旷冲淡的山水田园诗风闻名于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名篇。人们阅读《过故人庄》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阅读《万山潭作》的“鱼行谭树下,猿挂岛藤间”,阅读《登鹿门山》的“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认为他是一个与世无争,自在怡然的隐者。的确,孟浩然多年隐居山林,过着求仙访道般的隐者生活。但其所在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之一,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浩然的归隐真的是其心之所向吗?他真的甘心将官位拱手相让吗?未经全面了解而形成的主观印象往往流于表面,下面将结合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隐居生活及其诗作来进行全面探讨。
关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旧唐书》记载:“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通过古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在四十岁之前,孟浩然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到了不惑之年欲考取功名却未能如愿。之后兴许有了做官的机会但也未果而终。
但其为何在四十岁之前就已经隐居山林?其实并非心甘情愿。孟浩然二十四岁送朋友参加科举考试时就已经萌生了当官的念头。可他不愿经历考试,受科举之苦,只希望通过捷径当官。当时的他作为诗人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望,也在官场上掌握了一定人脉,于是便希望借助友人的推荐直接上任。可当官并非易事。名利之心的明显外露,加之交情并不深厚,没有人能够帮助孟浩然成功入仕。一晃多年过去,孟浩然依旧没有挣得一官半职。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归隐山林。直到年近四十,他才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怎料名落孙山。但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张说的朋友出手相助,将孟浩然推荐给了唐玄宗。孟浩然向唐玄宗展示了最近创作的诗歌,但其中的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玄宗颇为不满,认为此句是对自己的污蔑,故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就这样,孟浩然的积极入仕之路只能告终。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坎坷,他才被逼无奈,发出了“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的宣言,从此再次归隐。在入仕的雄心壮志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之后,他的乐观心态也逐渐黯淡。从其身世的角度上来看,归隐是历经挫折、拼尽全力过后的无奈,是踌躇满志后的心灰意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向往。
此外,孟浩然隐居时的生活也无形中表现了其真实的内心。对于归隐生活,孟浩然这样描述:“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为了苦读而闭关三十年,为的正是考取功名,入仕当官。可见,他的生活并不仅是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野生活,更多的是闭门读书,期盼早日为官。其归隐时创作的诗歌也表现了其生活状态。如《洗然弟竹亭》中所描述:“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诗人常坐在安静的竹林里,与知心好友们一同畅谈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见,“隐居”的表象隐藏不住迫切的入仕愿望。
此外,对于入朝为官的愿望,在孟浩然的诗歌中也有尤为明显的正面表示。首先,孟浩然曾说过:“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了他对“隐遁”这一行为的不解。上文提到过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也表达出其对得不到统治者赏识,没遇到“伯乐”的不满与愤恨,反映出其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赏识。这就和与世无争,一心归隐的状态产生了矛盾。另外,在孟浩然当了宰相张九龄的幕僚时,曾给张九龄写过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借观湖之兴表达干谒之旨。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象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道出自己的用世情怀和求仕不得的隐衷,感慨深沉。“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徒有羡鱼情”含蓄向张九龄表态,暗示自己被赏识、被看重的愿望。这表明,孟浩然虽以隐逸著称,却并未忘情于仕进。
《书怀贻京邑同好》中有更详细明显的表现:“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跪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诗歌的开篇,孟浩然先记叙了自己的身世,说明了自己是孟子的后代,生长在世代注重儒风的家庭,且从小受诗礼的耳濡目染,获得了较高的文学修养。而“注重儒风”这一点,正与科举考试的主题紧密贴合。接着又叙述自己成年后命运多舛,亲老家贫,并表达了自己入仕当官的愿望。这像是一封自荐信,写满了孟浩然的踌躇满志。
综上所述,孟浩然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纯粹的“隐士”,也并非过着无忧无虑、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不论是生平经历还是归隐生活,都能反映其入朝为官的殷切期望。只因入仕之路漫长而坎坷,他只能选择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通过隐居扩大影响而引起朝廷重视,从而得到重用。他的生活是出世的,但他的精神却是入仕的。在乡野之中心怀鸿鹄之志,可能就是孟浩然最真实的写照。
参考文献:
[1]袁世硕,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陈贻惞.谈孟浩然的“隐逸”.光明日报,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