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实践既可满足社会需要,又可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响应国家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让资源得到利用,遵从幼儿学习规律的需要。本文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适合幼儿的爱乡教育为案例,分析幼儿园开展爱乡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以期为同行下一步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爱乡教育;幼儿园;社会实践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德育是最重要的;况且学前幼儿可塑性强,有利于养成良好品德和塑造健康人格。教师要向幼儿灌注积极的德育思想,开展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德育素质,还要懂得利用本土资源——家乡的发展变化来培养幼儿爱乡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德育要把帮助幼儿形成家乡声望高于一切的观念和培养孩子爱乡的感情当作主要任务。
基于此,Q幼教师积极以顺德本土文化为依托,带领幼儿走进颇具顺德本土特色的村落,开展了一系列爱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爱乡的感情。
二、研究意义
一是基于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以及对幼儿园开展爱乡教育的方式与价值的宏观把握,为学前教育开展爱乡教育提供具体有效的建议,使德育更符合其园本课程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根据幼儿所处环境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幼儿爱国意识和增强民族自豪、认同和归属感,对孩子们和世界来说都有着重大作用。
三、幼儿园开展爱乡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由于城乡品质提升工程,顺德乡村的巷道一改之前的杂乱无章变得干净明亮、空置的土地也种满了各式各样的绿植、闲置的猪棚摇身一变变成一座座小庄园、建筑垃圾山变成了公园和花海、大榕树下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在乘凉休闲、桑基鱼塘勃勃生机、干净的河涌、房屋等的环境提升,无疑是园所开展爱乡教育的一个重要且直观的自然素材。
2021年5月10日,幼儿园组织带领中班幼儿与家长们走进美丽水乡——勒流黄连村; 5月13日带领小三班幼儿与家长义工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岭南水乡——杏坛青田村,开展了一系列“城乡品质提升,感受家乡变化美”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品古韵黄连,探乡村新貌
黄连村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光敞明亮的村道、一河两岸的水乡美景……这些都是黄连村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景观方面的突出表现。其中澳心街何氏宗祠、黄连村史馆、黄连画家艺术村、广绣传承社等建筑特色,保留了岭南建筑特色,建筑上保留的传统绘画、雕刻艺术,能让幼儿近距离感受顺德乡村发展的新面貌。
幼儿在澳心何氏宗祠里,知道岭南祠堂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观看壁画感受对比黄连村新旧村貌的变化;了解黄连村史馆内之前人民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体验用石磨磨豆浆的乐趣;领略了广绣传承社里一幅幅栩栩如生传承了岭南特色工艺的绣品:了解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验了刺绣的魅力,感受到顺德乡土文化的魅力,并在参观结束后把自己看到的乡村新貌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
(三)从杏坛青田出发,领略顺德之美
在青田村,幼儿了解了中国的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知道堂号或来自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知道青田村的青藜堂和传经堂是刘氏堂号,可见青田古村历史底蕴之深厚;还通过倒虹吸原理,知道了重视水污染问题和爱护水资源的道理,感受到了青田人对顺德这片土地的热爱。
幼儿园开展爱乡教育的意义和方式的宏观把握,教师能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爱乡教育活动,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带领幼儿亲身感受家乡乡村的变化,领略岭南水乡风貌,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开展爱乡教育中,幼儿园不仅从成人角度出发,还从幼儿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依据新需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爱国思想教育体系。通过Q幼组织探顺德乡村新貌,品味顺德水乡古韵活动案例中,我们们可以看到:园所开展爱乡教育社会实践是既可满足社会需要,又可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响应国家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让资源得到利用,幼儿学习规律得到尊重的需要,当然,如上分析仅是本研究的浅见,更多更好地开展爱乡教育方式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俊武.浅谈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J].教师,2017(35).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景.浅析“立德树人”融入幼儿园教材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