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学校,因此,开展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举措之一,基于上述现状,我和家长合作开展了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活动,探讨出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策略,更好地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 家校共育;劳动技能;策略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受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开始,学校、家长都只管成绩,其他的不管,五育“德、智、体、美、劳”变成了“一育”;“五好”变成了“一好”。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是很难适应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迫在眉睫,学校和家庭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进行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家校共商,制订劳动计划
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活动、生活的摇篮,家长和学校思想一致,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开学初,我召开了家长会议,说明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说明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然后我与家长商定后,明确提出“七个一”的目标:
(一)家长在家里要中要向孩子渗透“劳动是最光荣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尽自己的能力做家务事”的观念;
(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准备合适的劳动工具,指导孩子学习掌握不少于三项基础劳动技能;
(三)家长制定家庭劳动轮值表,家庭劳动的内容可以具体到“每位家庭成员轮流倒垃圾、拖地、给花浇水、洗碗、擦玻璃”等。
(四)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在家里的每天的劳动小岗位,规定孩子每天完成劳动小岗位的家务劳动,如叠被子、整理书桌、为家人装饭等。
(五)家长要每天记录孩子劳动的情况,并且从孩子劳动的结果和劳动的态度、劳动的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把孩子在劳动的过程进行拍照、录制视频,然后发到班级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对孩子的劳动行为进行点赞,然后告知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快乐的。
(六)教师给每个孩子安排学校劳动值日轮岗表,如轮流扫公区、轮流扫教室等,卫生委员每天对同学的劳动值日情况进行记录。。
(七)每周五的托管课,进行“家里每天的劳动小岗位、学校劳动值日轮岗活动”的小结。我把学生在家里、在学校的劳动照片、视频和在卫生委员处获得的记录,在班中进行评比奖励,并鼓励孩子写一写劳动的心得体会。
不少学生的劳动体会让人感动的:
如我班的小刘在劳动体会中写道"以前我是什么都不干的,现在我每天拖地成了我的劳动小岗位,从拖地中,我才知道,妈妈每天工作那么累了,回到家里还要搞卫生,收拾干净,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我要多做家务,做妈妈的助手,让妈妈不要那么累了。
从学生的心得体会看出,从被动做,到主动承担;从手忙脚乱,到信手拈来;从被家人的照顾,到照顾家人,到为家人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
原本枯燥无味的家务劳动,因为“七个一”的目标;家长的督促、指导,老师的点评、奖励。让学生不再觉得劳动是累的,他们对劳动有了新的定义。他们感觉劳动是快乐的,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懂得要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二、搭建共育课堂,开设劳动微课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部分家长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这都是开展劳动教育最好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搭建家校共育的课堂,把家长义工请进课堂,开设劳动微课,开设劳动微课前,我把家长进课堂的在微信群和家长们进行了沟通,发动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申报。
我和家委根据家长的报名情况,对不同职业、技能特点进行了分类,开设了“创意插花、创意家具我来说、神奇泡泡、我是巧手工匠、如何理财、如何种植蔬菜等课程”,设置了每三周一次的“家长进课堂”,利用第二课堂上,让家长进课堂教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或讲述自己爱岗敬业的故事。如家长在“创意插花”的课程上指导孩子如何选择花朵,如何搭配,如何造型.
进课堂的家长个个都成了孩子的偶像,也改变了原来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三、巩固家校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一定要要让学生弯弯腰,出出汗。为此,我和家长商议,根据本班学生孩子的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
(一)走进田间,学习农耕技能。
为了培养孩子更多的劳动技能,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我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进行农耕的实践体验活动。如在春天,我会邀请家长和孩子走进农家,和农民伯伯一起插秧,在插秧前,我会让孩子先观察农民伯伯是怎么插秧的,然后再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插秧;秋天,我也邀请家长和孩子走进农家,一起去收割稻谷,在收割稻谷的过程中,家长向学生示范怎么使用镰刀收割稻谷,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会使用镰刀收割稻谷,还认识了脱谷机。学生和家长在收割稻谷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收割稻谷的技能,还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粮食,感受劳动的乐趣,同时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二)鼓励创造性劳动,培养劳动创新品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劳动技能的时候,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在五一劳动节和家长商议开展了“劳动创造美-班级最美绿色角”评选活动,家长对孩子种的植物从形状、颜色、生长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学会了如何种盆栽植物,怎么修枝,不同的植物用不同的方法去养护。
(三)开展志愿者活动,涵养劳动品格。
劳动是从“为自己服务-到服务他人-到服务社会”。因此,我拓宽劳动渠道,成立大手牵小手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组织家长、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性劳动。如:在疫情期间,我带领学生、家长到村委会对村委的公共设施进行消毒、为社区孤寡老人送去消毒物品、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公益活动,在志愿活动中,增进家长和孩子的亲情。增强劳动意识,培育良好品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学校。家校和学校要共同配合,通过各种途径一起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才能把“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