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发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为主导者的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自主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更科学、更有效、更有益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改革;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
一、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此后,班级授课制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日趋成熟,被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这种集中化的班级授课方式,有着它计划性与系统性强、效率高、教育资源整合度高等优点,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呼唤着人们顺应时代,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的教育改革走上了更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创造性成长的新征程。为了培养更自主、更有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早就提出这一观点,让我们多去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小组合作模式,就是探索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如何让学生自我管理、合作互助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小组合作,助力学生成长
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如何操作的?
我们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为12个小组,每组4-5名同学。组员一般为异质学生组成,兼顾学科的强弱搭配,德育表现的优良组合,将组员根据综合表现由优到良依次编为1234号。内设1号组长。形成以组长为榜样核心,组员凭借自己努力争取更靠前的组号的内部争先机制。同时,组与组之间综合水平相当,组外同质,形成各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机制。
小组合作模式,和传统的“班主任——班委——班级同学”的管理模式比,更广泛地调动了学生们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兼顾了分层教学、个性发展、同级竞争等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很难达到的功能。在班级管理中,可见显著效果。
首先,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更广泛地激发了学生们自我管理的意识,给了更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因为有了小组管理,组员内部团结更紧密,关注更细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长能看到老师和班委看不到的点,管理更细,很多问题也处理得更及时。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在小组中绽放光彩。例如:班级的班服设计、课室美化、奖惩机制等,都会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头脑风暴,越来越多的人在小组中有了发表观点的平台,而我们也可以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发掘闪光的个体。
第二,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分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同组异质的学科互补中实现互利共赢。
传统课堂上,学生享受的是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内容的无差异授课。可是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性的,统一的教学行为只能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期待。而真正需要帮扶、提高的那部分学生,要么每天在疲于跟上大家步伐的挫败感中挣扎,要么明明“喂不饱”,还要不断地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浪费时间。
同时,组内成员安排兼顾到各科,在本组内,每科都有强手,让每个有薄弱科目的成员都能在本组内找到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学科师傅,使得小组内可以成员互助,促进展开各学科的扶弱工作。
第三,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通过与组内成员一起提出问题-协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级决策权往往掌握在班主任和班委这些少数管理者手中,稍微民主一点,同学们会通过举手表决来参与决策。而小组合作,更多地强调以小组为单位来参与班级管理。做决策、搞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意见征集和组织,而是由各组学生完成由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四,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组内成员和组外竞争的机制来鞭策学生,追求进步。
成人的说教往往是被孩子摆在对立面的。而小组合作模式就实现了由学生教育学生的功效,组内优秀的成员做榜样引领,同质小组间的竞争也督促了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例如:有的同学经常拖欠作业,各科老师追作业耗费大量精力。而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这样的交作业困难户,竟因为组长的严格管理,组员为了本组量化分而展开的全员督促,不敢不交。
组外同质的编排,让各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组与组的量化评比竞争就更加激烈,所以,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班级管理不再是几个人的管理,而是各小组创优争先的氛围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总结反思,“向更青处漫溯”
小组合作模式的推进,将班级管理推向了更主动、更创新、更高效的新台阶。但我们仍需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首先,小组合作管理虽用于班级日常管理,但也不能缺少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参与。
对于小组的运用,小组评价机制,我们应集科任老师的力量共同遵守,共同实行。不能有些科目加减分进行得火热,有些科目小组形同虚设,这样不利于学科平衡,也不利于将班级管理落实到方方面面,实现持久、全面的管理。
同时,小组管理中家长大有可为。班级中有的小组家长在周末或假期,积极组织本组的学生一同去图书馆自习,一同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一起在假期即将结束时进行个小组聚餐,进行组内假期总结和新学期加油餐。有家长的参与,小组的活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有凝聚力,也更充满斗志。
小组合作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载体,但绝不代表班主任可以不作为,放任学生自我管理。
管的最高境界是不管。但任何一个看似不管就很优秀的班集体背后,其实更深藏着班主任的运筹帷幄。小组合作模式想要有效实施,根据学生动态变化的组员调整,公平公正的小组考核方案等,都需要班主任不断根据班级情况进行优化,不能墨守成规。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未来班级的发展走向无疑是对班主任一人负责制的班级管理的颠覆和修正。我们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锐意改革创新,向教育本真、人的本真的演进过程中去探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方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管理更优法探寻。
参考文献:
[1] 赵荣峰.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2007.
[2] 刘向前.班级管理的小组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2004(11).
[3] 杨建国.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1.
[4]薛丽萍.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