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向了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各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教学工作重要的共同目标。本文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为探讨对象,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
前言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初级中学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价值缺乏认识,缺少对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引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除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目的。本文对如何培养初中生体育与健康素养进行了相关论述。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初中生对体育运动还是很感兴趣的,从生理上来说,初中是一个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精力旺盛。教师应根据新课程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特征和运动的兴趣,编制出严密、详尽、可操作的教学方案。体育教师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注意观察,及早发现和作出判断;以问题为导向,选取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从根本上优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能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活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并没有提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在各个年龄阶段确定其学习目标。例如,初中生的心理发育非常快,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会逐渐扩展和成熟。所以,在教学目标上,既要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对学生的目标定得太高。
二、转变教学方法,增强体育素质
体育运动技能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应抛弃以往的落后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应深入剖析学情,把握教学要点,创新教学模式和思路,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期待,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增强自身体质。
例如,在讲解排球垫球技术动作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正确的姿势、动作要领和手型,并做好动作示范。接着,让同学们两两分组进行练习,即一个学生抛球,另外一个学生垫球。教师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在自我训练的实地辅导中,学生也会逐渐懂得自省、琢磨自己的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在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的同时,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在团队协作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太过追求完美的动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针对运动能力较薄弱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重视和喜爱体育,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参与运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时机,提高学生运动素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是提高初中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由于某些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其体育道德教育的不够重视。其实,体育道德素养是我国体育与健康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把握教学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塑造,以促进其体育与健康基本素养的形成。
例如,800米中长跑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项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这让他们产生了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在这个节骨眼上,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让他们能够一直坚持到最后,帮助他们养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再比如引体向上,如果是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口头批评,而是要抓住机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更多的同学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加油助威,形成集体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促进身心健康全面的成长。
四、增强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的培养
身体的健康,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品质,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想要拥有一副健康的身板,需要学生在上学时就认识到终生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导致人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强身健体的观念。目前,体育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体育教学理念,将必要的健康意识灌输到课堂教学中,培养长期的健康行为。
比如在篮球运动中,有运球跑、障碍跑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后,再安排他们参与5人对5人的半场进攻和防守比赛。在赛前,教师会针对一些常见的像手指挫伤、踝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防,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提倡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在初中阶段,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采用可靠的教学方式,进行个体化的教学。
比如在进行基本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抛弃以往只根据运动类型或者动作来划分教学内容的旧方法。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训练成效,将其归类,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比如在一堂课上,为了让学生的大腿肌肉得到锻炼,那么在开课之前,体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深蹲”,再做“宽距深蹲”,再做“高举双臂宽距深蹲”,再做“宽距深蹲跳”。在选择动作的时候,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腰椎的实际受力状况,避免出现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动作。通过这种方法,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运动,从而达到锻炼自己大腿肌肉的目的。同时,个体化的培养也开始成型。
六、小组合作,展示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快乐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练习内容,使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练习。建议通过团队协作,寻找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的锻炼方法,组织团队竞赛,鼓励他们参与多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个体化培养的基本思想融入并落实到各个阶段。
例如,篮球、羽毛球等均属于球类,体育与健康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在运动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接下来,让同学们进行分组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竞赛的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地进行团队训练。此外,为了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相应的训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团队之间的竞争中,教师可以用抽签的方式让组员们参加。胜利者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让他们在放松的时间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的锻炼项目和方法,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七、优化评价,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评价既是对该课程的评价,也是今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下,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评估方法和调整教学方案。
在个体化的培养模式中,学生在训练内容和基本流程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进多元评估。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考核,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步骤,形成不同的评价体系。
结语
培养初中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和健康行为的重要环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是每个初中体育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宗文.体育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3):3.
[2]党启元.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实践教学[J].2021.
[3]付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