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考场上,怎样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自己的才情,让阅卷老师真正喜欢自己的作文呢?笔者反复阅读2016年广东省《名师点评中考满分作文》,并和一些阅卷老师面谈交流后发现,真正能在几十秒内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往往具有下列特质之一:一是接“地域烟火”之气;二是接“时代产物”之气;三是接“旅途文化”之气;四是接“诗与远方”之气。
【关键词】考场作文;地域文化;时代感
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眼里,考场作文只要做到“立意深、选材新、结构巧、语言美、文面净”,就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高分。但笔者反复阅读2016年广东省《名师点评中考满分作文》,并和一些阅卷老师面谈交流后发现,真正能在几十秒内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往往具有下列特质:
一是接“地域烟火”之气。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的作文如何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我想,字里行间渗透浓浓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最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倍感亲切。
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回到那一段时光》,小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吃云吞面的感受:
“面上了,迫不及待,我抓起筷子,熟练而稳妥地从碗里夹出一小撮,慢慢地放到勺子里,再舀上一小勺汤,阿呜一口吞掉,一瞬间,热气便灼及舌头,未等反应过来,便又尝到了面,汤热而咸,面细而又带着嚼劲。”
文章写的是吃云吞面,实质赞的是母爱,把遍布广东各地大街小巷的云吞面,浓缩在母女俩吃的场景,似乎把长长的镜头拉近在读者面前,读来特有亲切感。
“轻步曼妙,水袖轻飘,优美的声音在您口中缓缓流出:落花满天蔽月光……”(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让时光倒流》),那是岭南粤曲悠悠的韵味。“我撑着那油纸伞,寻到那青石板街。那江南,那石板,那清溪……”(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漫步于江南雨中》),那是烟雨江南诗情画意的味道。
鲁迅曾说过:“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阅历尚浅,稚嫩懵懂的孩子,引导他们立足生活的真实,描述真实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步,而给作品添加文化味,是写作的第二步,也是核心的一步。试想,沈从文如果不是驻足于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他的《边城》不会这样脍炙人口。所以,在作品中,有岭南悠长深远的石板路,有水乡灵秀宁静的黄昏,有古朴幽怨的乡音,有宁静清瘦的故乡的树……这样的文章该是多么令人魂牵梦萦!
所以,最接地气的作文,是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
二是接“时代产物”之气。“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这是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关键词,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接“时代产物”之气。同理,考场上,学生如能写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作文,也颇受阅卷老师青睐。
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和他们共享阳光》,小作者以时间为纵线,以城乡两种不同生活环境下少年的典型生活画面为横线,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城乡青少年对人生梦想共同的执着追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城乡贫富差距的淡淡忧伤之情,弹出了时代的音符。
又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让那逝去的乡景重现》:
“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你是否对那被压在石板砖下的黄土有过一丝怀念?当你在大城市的繁华中潇然,你是否仍记得你的故乡在那青山绿水间?”
开篇的强烈对比与两个问句已含蓄透露出作者对黄土、对故乡的怀念。接下来回乡的移步换景所带来的沉重心情与美好回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的中心——“我真想让那逝去的乡景重现”,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下自然纯朴乡景遭到毁灭的叹惜和深深的眷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聚焦时代,反映现实,发表对贫富差距的看法,对环境破坏的看法,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折射社会,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如《我真想见您,我的父亲》,这不是普通的思亲文章,是留守儿童的心声倾诉,回应现实的关切,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不同一般。
三是接“旅途文化”之气。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让那声音走进心田》:“黄河从小在我心里种下了印记。后来,我真的去了。兰州,黄河边,母亲河的雕像在阳光下泛着慈祥的光芒。在这离天边最近的圣地,心中的烦恼被荡涤,虔诚地匍匐下身子,轻酌一口河水,再掬一捧洒向这土地,这贫瘠的土地也能享受清澈的甘霖。向东极目远眺,我仿佛看到了黄海,那黄河心心念念想要到达的彼岸。那黄河为了梦想,滚滚东流的声音萦绕耳畔,真想让这声音常驻心田……”
又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与你再次邂逅》:
“未知的时间,已知的地点,那次,有幸与你邂逅。烟雨。小桥。静泊的乌篷船,悠长的栏栅,光滑的青苔小路,粉墙黛瓦的矮房。西塘,一个从水墨画中踏着轻盈小步走出的小镇,那次,与你邂逅,与你在那烟雨江南的婉约邂逅……”
这是作者游览西塘小镇的“旅途”之作,西塘之美宛若仙境,西塘小镇如历史老人,蹒跚走来,又让人流连忘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大儒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虽为读书而作,但对写作亦颇有启迪:只有开启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激活考场创作思维,才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
而要开启作文的源头活水,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观,二是读。
余秋雨,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一个有着繁多的社会头衔和身份的作家,在踏遍
城市、荒漠之后,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时至今日,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余秋雨在新版《文化苦旅》的序言中说:“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
由此可见,接“旅途文化”之气的作品,也是打动阅卷老师的法宝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羁旅异国他乡的经历,怎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果没有徐弘祖34年旅行,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详细记录,怎会有流传千古的《徐霞客游记》?
四是接“诗与远方”之气。如果说“行万里路”是创作的一条素材来源渠道的话,那么“读万卷书”应当更切合学生的创作实际,更是他们创作的素材主源。但因为受年龄、学业、生活条件制约,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去“行万里路”,而是天天与书籍打交道,天天在“读万卷书”。而书籍,不仅题材广泛、丰富,而且体裁多样、典型,可以说是情、理、趣集于一体,书、疏、传汇于一身。学生如能耳濡目染,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皆可成文。
例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真想遨游在诗意的海洋》:
“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然而你泰然、坦然、奋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酒入豪肠,七份酿成了月光,二份凝成了傲气,还有一份啸成了剑霜!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小作者学了初中阶段李白的诗歌后,仅仅围绕李白这一人物作文,将初中三年课本中的李白诗歌的意境再现出来,我们就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对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
这篇考场作文,学生将课文中所学过的诗词串联起来,诗意地将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展现出来,足见学生作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好的文学作品,是有味儿的。名作有名作的深厚意韵,孩子也有孩子的淡雅风味。新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语文学习对于文化的传承责无旁贷。我们生活的领域,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古朴宁静、源远流长。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植根于这份浓郁的文化中,关注真实生活,领悟纷呈多彩日子,传达生活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就会富有生气,夺人眼球,考场上,自然就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夺得高分。
参考文献:
[1]顾园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J].2020.
[2]杨海燕.好作文要有“担当”[J].语文教学之友,2021,40(12):2.
[3]张仕朋.聚焦“三性”,挥就考场高分作文[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