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是最美劳动价值观的见证。自古以来,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从来没有离开过劳动教育,劳动在人的自身社会自然的有序认识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关键作用。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美好的成长方向,更没有趋向智慧的生活模式与生命意义的彰显”。
【关键词】教劳育动;身心趣享;融时共享
时光总是唯美的,生命也一样唯美,唯有动起来活力十足的生命才更唯美!可是可惜的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许多青少年在被“手机”偷走了热爱劳动的热情和时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的确,任何有温度的成长都离不开有效的劳动。我想,教劳育动,融时共享,必将人人和美。
一、教劳育动,奋勤谋策
我们知道劳动教育是传承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劳动教育的学习生活是不完整的。多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展露中存在着自私利己、懒惰厌劳、怕苦怕累、不爱劳动、厌恶劳动、甚至不爱惜劳动成果、糟蹋劳动资本成本以及动手能力极差等问题。纵观家庭、校园或者盛会集会等所劳所动现象,青少年的劳动行为令人唏嘘。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切入,功能强大……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忽视劳动教育就是造成养育“巨婴”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试想,我们的教育若是长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缺陷,甚至是动手能力在不断萎缩,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体国民素质在不断下降,“巨婴”国也就不远了。那怎么可以更好地活好当下,寻求美好,达至和美共享的新生力量新时代?
我想,劳动教育必须从童年家庭开始,必须从中小学校园开始,必须从社会公德的修为开始。不可否认,我们中小学教育承担着为大学培养合格高层次教育新生和为祖国为社会为新时代输送互联网+的劳动者等多重任务,为祖国为民族贡献共享和美世界作努力。
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老师家长,我们时刻不忘增强劳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融洽时代感,展现使命感。
二、教劳育动,躬亲再现
人们本该热爱劳动,只因劳动更可以促使社会新发展,时代的变优。尤其是趋向成长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需要面对可感知事物、寻求感知事物、深刻理解可感知事物、分析感知事物的各种联系、能够开展劳动的创造性工作和趋向健康成长的诸多机会等,久而久之,思维被开拓,生活变有序,人人会合作,凡事懂智慧,社会有发展,国家有奔头,民族有希望,那人类方可在不断的变更中前进再前进!
反之,如果我们当下青少年学生没有机会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变化事件,而只是在纯粹的经验学习理论中去幻想变化,或许只是依葫芦画样,总是“纸上谈兵”而哪知道“躬亲所动,各司其职,共享和美”的人间夙愿?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序开放的、异质的自我成长幸福教育,更是培养青少年自我通过劳动获得幸福感、用智慧创造生活的劳动真实身心体验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展现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
回归历史教育家所寻求解读“劳动”的含义,想想,自古给予劳动教育的解析说到“身体力行”和“事必躬亲”都有“亲身做”的意思,也就是说劳动实践是一个人的个体所为,无可替代,也无法替代。故劳动教育更是社会实践操作的身心体验行为的种种手段,是亲力亲为的有序再现。
有人说过,“身体力行”则偏重于“努力去实践”;也有人说,“事必躬亲”偏重于“凡事一定要亲自做”,并且有“不放心别人去做”的内涵与外延;我则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态度得以再现的有序磨合,是教育者老师与被教育之者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不断的交流巩固中得以寻求一种共识再现,并且让这种“共识”在恰当的时机发挥到淋漓尽致,心之所向,身之所动,必定躬亲而为,趋向和美,久久为之,身心快乐,人人和美。
三、教劳育动,躬行共为
在“互联网 + ”时代,“劳动”的内涵是“实践”而为,凡事必须与实践所联系,并且紧密结合知识理论和情感价值观,才能客观地有序面对现实的所见事物和感知现实的真实世界,提升自我的世界认识和融洽时代意识,变更无用,提升有用,传承美好。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更,万事万物在求变中寻求新生力量,我们需要先进的生产和操作技术,需要劳动的决心与果断的执行力,而非戒心与怠慢。
因此,当下传统的“劳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研究新方法,比如开发劳动教育的校园实践校本课程或者可行而且操作性强的方案,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劳动教育新途径,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需求,迎合培养复合型劳动人才的社会时代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所以,我们中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展现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学生核心素养,丰盈学生核心共享生命意义”的教育新理念新动态,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总目标,将劳动教育思想、态度、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智慧等执行力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知道,劳动教育贵在“教会其劳,育其所动,恰时而为,身心趣享,志在和美”,这已成为新时期的学习能力的中坚力量所向,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力倾向,也是身心所向所动的快乐健康所在,是心甘情愿的劳动奉献,更是种种社会正能量在加冕,影响深远,寻向美好。
总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时常参加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确如此,教劳育动意在心存善向,家校共建,融时共享,寻向未来,广而为之,身心趣享,久久为攻,那么劳动教育也必定是师生的言行共鸣,家校的劳动延续,社会的和谐共享,国家的安康美好。
参考文献:
[1]王莉.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J].山西教育:管理版,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