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下,在新的教学现状的驱动下,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化的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校通过对《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展开研究,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几门学科是不同的学习类别,但在STEM教育中,将这些不同的学科融合起来,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个自然的整体,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做中学”、在“说中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归纳等方式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做”中学;“说”中悟;实践三步走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知识点复杂,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活动的条件,部分教师认为不是主要考试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不断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自导自演出“规律”“公式”,学生再进行套公式练习,这种“训练性学习”是与小学生爱玩、好动、喜欢动手探索的天性相违背的。枯燥、重复的学习方式,不仅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把STE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彻底颠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变为“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STEM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在“做”中学数学

在“做”中学数学突出一个做字。传统的教学模式光说不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学生通过使用教具或其他工具对数学结论进行具体的、可视化的验证,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数学模型、数学规律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训练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生成更多的实践感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能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只有思想变了,行为、语言才会跟随改变。在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用启发性语言引导:“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不要怕浪费时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才能更为他们理解吸收,将知识长时间储存在自己的脑内,而不是成为左耳进右耳出的“过往云烟”。

三、STE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基本措施

针对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让STE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实践三步走”措施,即:课前探究,初步感知—互动探究 ,发现规律—学以致用,生活拓展。

第一步: 课前探究 , 初步感知。

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和他人的讨论与反思,日积月累,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史宁中语)。

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应当遵循如下逻辑:首先要对课堂的结构进行一定的改变,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拥有充分的信心,使得学生依据课前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大胆尝试、自主探索,通过自学、质疑、争辩等去初步感知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步:互动探究 , 发现规律。

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现在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部分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留给学生一定的“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只需要当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互动对话,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达到应有的高度。

下面是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我们给学生的课堂探究任务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如下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图①、图②、图③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并出示活动要求:

1.涂一涂、看一看:如果在每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类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2.数一数(算一算):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3.想一想: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大正方体棱长块数 小正方体总块数 三面涂色块数 两面涂色块数 一面涂色块数 没有面涂色块数

学生分小组探究,然后汇报演示,验证答案。

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组是怎么算出四类涂色小正方体的块数的?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师问:哪8个?生: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两面涂色: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师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生:一个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师:4从哪来的?

生:棱长4,减去两个2,得到边长是2的正方形。

师:怎么知道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呢?看不见呀?

生:在大正方体的最里面,去掉涂色部分的小正方体,剩下的就是没有涂色部分的小正方体了,动手演示。

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师:如果大正方体的棱长为n,仔细观察,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学生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得出总公式:

师 :根据上面的规律,谁来补充第5个图形的数据?这时,孩子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经过刚才的的互动探究,他们对这节课的知识已是了然于心了。

这里的探究过程学生都在“做”中学数学,“说”中悟规律,而老师在旁边充当一个引导者,在学生观察、总结规律时,适时点拨。学生就动了起来,思维非常活跃,不但掌握了课堂知识,还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第三步: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数学不应是孤立的“知识点”学习,要让学生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完《自行车里的数学》,我布置了一项开放性的作业:找到一辆有着12种变速组合的变速自行车,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改变12种不同的速比,每次都蹬相同的圈数,体验不同的速度并记录下每组速比下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标记出行驶最远的路程。

通过这个实践作业,学生们已经对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了充分的了解认知,它的12个齿组是由前齿的2个齿轮和后轮的6个齿轮构成的,有12种变速组合,车轮的周长一定(同一辆车),因为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所以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得越远。这一与众不同的作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致,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周围事物的息息相关,学数学有用。几个同学做完后,对我说:终于找到骑自行车又快又省力的方法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入STEM教育理念,实施“实践三步走”教学模式,使“讲授型课堂”转变为“活动学习型”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双手,释放了学生的思想,而在操作实践中,数学知识与技术、科学、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方法、规律可循,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更促进了学生活学活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有所成效,但要改变长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牛献礼.我在小学教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