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段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学习是学生的重难点,学生在分析解答“解决问题”时就能反映出他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而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运用“研学后教”策略落实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目标,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调整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段;研学后教;解决问题;策略
在一份试卷中,“解决问题”是最能考查学生的一类题目,占分多,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学习欠缺积极性。学生在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列式计算,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一无所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算理和算法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不高。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的“研学后教”策略应有所区别,下面谈谈我在小学高年级段“解决问题”教学中运用“研学后教”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研学后教”——情景创设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兴趣
在很多小学高年级段的“研学后教”课堂中,老师认为学生已经有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课前准备,再设置情境将会重复枯燥,浪费时间,为了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往往选择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策略,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对“趣味性、生动性、生活性”的需求。然而,学习兴趣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情景的创设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心理层面的引入,也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还可以让学生生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尝试,勇于探索。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段的“研学后教”课堂上,仍然要注重情景创设。如,在探究“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等课型时,我常常设置“预演”环节,让学生与学生在讲台上真正地演习相遇、追及等等具体情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研学活动的主体性。
二、“研学后教”——精心导学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研学后教”之精心导学,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统一的过程。“研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教策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如果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还能进行知识的共享与自我成长。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引领启发研学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开拓思维。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导学”,并将“研学后教”策略与精心“导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发现、去领悟。如在探究“和倍问题”“和差问题”时,提示学生可借助示意图更深入理解题意,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用线段表示,进而为解决“和倍问题”打开思路,这时老师再出一个“和差问题”,大部分学生可以领悟解决问题。
三、“研学后教”——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我们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要具备灵活性、生成性和启发性的特征。“研学后教”的课堂里,教师应该给够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会讲的学生带头讲,带领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讲,当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根据学生的困惑点给予点拨。点拨要讲究适时性,学生思维受阻时能变成茅塞顿开;点拨要讲究适处性,在重难点处给予点拨,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充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勇于试一试。当学生遇到难处时,适时点拨“只是解决够不够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吗?”这时许多学生会想到估算策略,最后总结对比,分享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有什么启发,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见识了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对比自己的,有什么启示等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段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运用“研学后教”策略落实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目标,要注重情景创设,激发问题解决的兴趣;要“精心导学”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超.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高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82):17,70.
[2]姜美云.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策略的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8):78-78.
[3]苏青.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J].中文信息,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