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总以为知识要靠教师传授。从教多年,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数学课本的知识更是有限的,作为数学老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能再只是单单依靠课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其实应该是主渠道。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借助数学课前“阅读作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学习契机、增强数学阅读能力、激发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借助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作业内容:1.课前阅读文本故事《张飞外传——究竟安排多少人?》。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写、画一画等)表达读故事后的感受、学会什么数学知识、找一找生活中什么样的现象与故事相类似。
设计意图: 课前通过阅读与教学“植树问题”内容改编成相吻合的针对性强的“张飞外传”的数学故事,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阅读任务单则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阅读故事,再理解解决“究竟安排多少人?”,借助张飞不明白40米安排多少个士兵,引出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展示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从“一个巴掌”的研究中找到“间隔数”与“手指数”中隐含的规律,初步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初步感知“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作业情况:
(1)写出来 (2)演出来
案例二: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
作业内容:1.阅读绘本故事《寻找活雷锋》(原创)。
2.完成阅读任务单。
(1)从手机号码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2)从身份证号码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3)生活中还有那些数字编码?你知道这些数字编码的含义吗?(4)校级学号设计方案(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的寻找“活雷锋”的故事情境引出常见的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和等用数字编码展开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再通过完成“阅读任务单”,通过寻找到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 邮政编码、身份证号、门牌号、商品条码等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编码在表达与交流中的简明与科学。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进行简单编码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迁移能力,通过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业情况:
生1:生2:
课前数学阅读作业,让数学阅读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基础。
一、以读促学
课前布置的数学阅读作业,以学生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入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再配以针对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初步达到阅读目的又能为后续的课堂学习阶段做好铺垫。
如“植树问题”作业,借助数学课前阅读作业,让学生人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张飞和张绍的对话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通过故事的描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将“张飞点兵”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其中的逻辑关系,理解“段数”和“棵树”的本质。
在阅读反馈单描述“发现有什么样的生活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有效地体会和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现植树问题不仅仅是树,还可以是马路边的路灯、电线杆、公交车站等。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又如, “寻找活雷锋”作业中发现,学生已然对生活中的编码研究有广度、有深度。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有趣,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以学定教
数学阅读,归根到底要为数学的学习服务,最终是要跟数学课堂进行融合的。学生通过阅读得到的仅是一种经验,可能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纠错,让学生学会如何借助阅读学习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虽然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接触过“敲钟”“上楼梯”以及“锯木头”等问题,但“植树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阅读反馈单中可以获知学生的阅读仅仅是对 “一一对应”“化繁为简”有个初步的感知。对总长、间隔长度、段数的关系以及棵数、段数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但不等于“植树问题”模型已经建立,因此课堂上更重要的,一是借助阅读学习单的分享,在教师的帮助下,理清总长、间隔长度、段数的关系以及棵数、段数的关系。 二是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就是把总长度进行平均分,每段长度相等,是除法意义中的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树”种在“点”上,点和段依次重复出现。
又如“寻找活雷锋”阅读反馈学生了解到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感受到编码的普遍性,能完整描述不同编码的含义以及数字编码的特点,相当部分学生还会用数字进行编码并加以解释。但,如何用数组合来体现每一个信息,如何编排这些表达信息的数字组合的顺序,学生仅仅是凭借看来的“经验”,编制编码的规律和编码的唯一性、简洁性、规范性、严谨性、有效性等等在阅读中是无法体会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设置如“不同的人身份证号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要用0占位”“为什么要设置校验码”等对比、讨论,凸显数字编码的数学本质,使课堂活动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相长
学生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阅读成果,或者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校内部网站上允许其它同学浏览、评价和建议。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到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也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碰撞出新的火花,感受到阅读的魅力,进而形成阅读有益的思维。
设计与课堂教学点紧密联系的数学课前阅读作业,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数学语言建立最直接的数学思考。不仅让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获,还丰富了课内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课堂利用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又能从另外的角度和情境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上知识的内容,利于对课堂教学继续深化,使之形成终身阅读的意识,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促进自身不断进步,推动自身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