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工作期待更高更大,德育工作更具挑战性、艰巨性,如何让队伍建设、课程开发、评价激励、活动渗透、学生发展、家校共建等德育工作齐头并进,取得重要突破并形成德育品牌,是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顺德区品牌初中创建学校,德育工作肩负着育人责任和创建使命,学校创新将德育工作进行项目化、系列化研究推进,具有一定的实践与探索价值,取得了阶段性亮眼
成效。
【关键词】德育工作;项目化;系列化
【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到的“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从而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笔者所在学校是顺德区品牌初中创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重心和高要求,而项目化、系列化推进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与探索价价值,德育目的和效益也愈加显现。
一、“三大项目”引领德育工作新征程
2019年前,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构建“三全育心德育体系”并推行(三全:全面、全程、全员),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品牌,且效果初显。2019年学校成为顺德区品牌初中创建学校之一,各项工作亟需进一步创新提升,德育“项目化”工作的推进大大提升了德育效果和创建评选竞争力。
(一)梯队建设项目化
梯队建设主要将德育队伍建设,校级建设、班级建设项目化。一是队伍建设项目。在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和制度中,设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若干名(须为德育工作骨干)。本项目由德育副校长牵头负责。二是校级建设项目。一方面学校层面制定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和提升计划(确定各阶段主题,确定重点亮点工作、确定评价量化标准和方式),由学校德育主任牵头负责;另一方面年级层面将学校层面属于本年级工作融入自身工作(结合年级工作,合理科学融入,制定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保障德育工作效果),由年级德育副主任牵头负责。三是班级建设项目。年级层面制定班集体德育工作计划和行事历,各班级、全体教师按年级规划统一部署有序进行德育教育及渗透。本项目由年级德育级长牵头负责。
(二)课程体系项目化
一是和乐课程项目。将学校“三全育心德育体系”融入学校和乐课程,细分为三大课程:生命课程、青春课程、性别课程。本项目由学校德育副校长牵头负责。二是融合课程项目。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教育纳入融合课程项目,细分为三大课程系列:爱国课程、励志课程、感恩课程。本项目由学校德育主任牵头负责。三是家校课程项目。分家长课堂、亲子互动、社区共融课程系列。在和乐课程、融合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密切同步开展家校课程项目,细分为三大课程:家长课堂(线上线下给家长培训等)、亲子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及拓展性活动,缓和或增强亲子关系)、社区共融(教师、家长进社区开展大讲堂等)。本项目由学校德育副主任或助理牵头负责。
(三)德育评价项目化
一是督促指导项目。聘请德育专家定期给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学校层面组织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对各年级进行督促指导;年级层面组织年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进行督促指导(明确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本项目由学校德育副校长牵头负责。二是评比奖惩项目。学校层面设立德育品牌项目申报机制,设立德育绩效资金并制定绩效考核机制,出台德育奖惩制度等,营造良性竞争评比氛围;年级层面分解学校层面的机制和制度,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进行年级评比评价。本项目由学校德育主任牵头负责。三是宣传辐射项目。评选学校和年级十佳德育管理者,评选十佳德育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科任老师)、各年级十佳德育之星(学生)等并在校内宣传阵地和网络平台进行事迹报道推送,获得以上荣誉的教师优秀申报上一级荣誉;对在德育绩效和有关评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在校会和各类宣传橱窗和公众号进行推送表扬。本项目由学校德育副主任或助理牵头负责。
二、“九个系列”助力德育工作新突破
“三大项目”的顶层规划和具体分工,为“系列化”具体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对工作的扎实落实和效果检验打下了前期坚实基础。
(一)队伍建设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职责分工、学习培训、业务提升系列。一是职责分工系列。在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和制度中明确好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在分工时科学妥善安排,避免出现工作冲突或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二是学习培训系列。德育管理队伍深入学习,熟悉各自分工和职责;德育副校长组织管理团队和年级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德育总体规划和制度学习;线下组织校外专家对德育管理队伍进行专题培训;线上建立德育工作资料库,每月一次网上打卡学习。三是业务提升系列。定期组织德育管理人员和年级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探讨交流、德育研讨沙龙、德育经验分享、撰写论文反思、校际跟岗学习等活动。
(二)校级建设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任务分解、融合互进、总结提升系列。一是任务分解系列。根据学校层面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和制度,将年级任务清单分解;明晰年级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制定好年级三级(优、良、合)任务目标和活动方案。二是融合互进系列。在年级工作实际中将学校德育工作科学融入工作计划;细化年级行事历,将德育重点中心工作有效融合;兼顾教学工作安排,秉承德育服务教学,德育与教学齐头并进的工作原则。三是总结提升系列。年级层面在双周的班子会、年级会,单周的班主任会、科组长会议上在德育教育及渗透环节进行小结(主要谈优势、困惑、措施等);年级每月提交德育工作小结给学校(言简意赅);班主任在期中、期末提交工作总结给年级;年级与学校层面联合开展业务学习交流、德育研讨沙龙、德育经验分享、撰写论文反思、校际跟岗学习等活动。
(三)班级建设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教育渗透、学生评比、宣传表彰系列。一是教育渗透系列。班主任根据年级安排制定班集体具体实施方案;班主任组织科任老师共同学习方案、明确分工、研讨班情、达成共识;班主任组织在班会课、班务会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统筹科任老师在熟悉德育班情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德育渗透。二是学生评比系列。班级制定德育量化方案,每周统计,每月评选出德育之星、德育管理之星;将每月德育之星按学校要求名额推荐给年级。三是宣传表彰。班级每月总结表彰,年级期中、期末表彰,学校层面评选出十佳德育班干部、十佳德育标兵并在散学典礼上进行隆重表彰。
(四)和乐课程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生命课程、青春课程、性别课程系列。一是生命课程系列。确定“和乐自我、和乐人际、和乐人生”三个主题系列并细化具体课程。二是青春课程系列。主要开展心理课堂和青春期讲座,分年级确定具体课程(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三是性别课程系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性别、正视性别特质,分中小衔接、七八九年级系列稳步开展专题讲座、心理课程包推广、心理健康运动、学生分享交流活动等。
(五)融合课程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爱国课程、励志课程、感恩课程系列。一是爱国课程系列。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开展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等系列活动。二是励志课程系列。以劳动教育为主线开展有自信毅力、有责任担任、有梦想追求、能吃苦耐劳等系列励志活动。三是感恩课程系列。以传统节目为主线开展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父母亲戚、感恩老师同学等感恩系列活动。
(六)家校课程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家长课堂、亲子互动、社区共融课程系列。一是家长课堂系列。学校组织家庭教育导师和兼职教师(在校教师和学生家长)通过线上线下给家长进行家校合力沟通交流。二是亲子互动系列。组织一系列家长与学生互动拓展性活动,缓和或增强亲子关系。三是社区共融系列。学校与社区积极互动融合,组织优秀教师、家长进社区开展大讲堂活动等,提升市民家校、社区共育意识。
(七)督促指导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专家指引、学校督导、年级指导系列。一是专家指引系列。每学期分两次聘请德育专家进行实地诊断和具体指引,反馈意见时全校教职工参与。二是学校督导系列。学校每月对各年级德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共同商酌完善整改措施,提升解决问题效果。三是年级指导系列。年级每月对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德育教育及渗透工作进行督导,督导后形成督导报告(言简意赅)并利用年级会议表扬各类先进、提出和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八)评比奖惩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绩效考核、德育奖惩、评比评价系列。一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案须经全体教职表决通过,“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岗重酬”,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坚定严格操作。二是德育奖惩。对于获得校级、上级德育荣誉称号或比赛获奖的教师按既定的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对德育量化效果不佳或出现德育事件处理不当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三是评比评价。每学年评选出学校和年级十佳德育管理者,十佳德育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科任老师)、各年级十佳学生德育之星等。
(九)宣传辐射项目系列化
主要分表扬通报、宣传辐射系列。一是表扬通报系列。由学校通过发文、广播、会议进行广泛表扬通报,营造学习看齐良好氛围。二是宣传辐射系列。利用校内宣传阵地(橱窗、LED屏等)和网络平台进行事迹报道推送,扩大宣传效应和工作影响,并将优秀个人、团队事迹向上级进行推荐。
通过以上“三大项目和九个系列”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创新了“三全育心”德育品牌,提练了德育重点项目,细化了系列化工作。2019年至今,学校德育工作在队伍建设、课程开发、评价激励、学生发展、家校共建、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和一系列亮眼成绩,在区域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许。新时代,笔者所在学校肩负着创建顺德区品牌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未来的德育工作也一定会更具挑战性、艰巨性。新时期,面对新的教育生态,我们会坚定信心、勠力同心深入开展实践和探索,构建更科学完善的德育运行机制,打造更加成熟响亮的德育品牌,为学生的品德养成奠基助力,为打造顺德区品牌初中学校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