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传统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有意识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探究知识、构建知识并与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合作。教师也不再做完全的权威者,而是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难题。现阶段的教学中,这一教学理念被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都以此为导向。在如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本文从“在和谐的课堂范围中教自主、在精心的组织中引合作、在质疑反思中导探究”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
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自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并进行自我激励。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进行创设,营造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满足并带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予其更多的阅读自主权。
第一,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语文课每一组课文前面的导读语、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都可以成为每课学习目标的确立导向。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后续学习探究中,学生自然会为达到自我学习目标而开展活跃性的探究和交流,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第二,指导学生立足自我实际选择合适、可靠的自主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观点与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被调动,动脑、动手、动口等,积极参与交流探讨,体会知识探究的乐趣与学习上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充分展现学习自主性。
二、在精心的组织中引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多名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需要进行分工探究,在互助且竞争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的学习。语文老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还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既要促成学生的相互交流与配合,又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而若想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则需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置,对合作过程进行严密组织,如合作学习目标、时间等,以及小组内各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能够有序、积极地开展交流探讨,相互配合与支持,从而才能实现有效、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一)小组成员有分工
组员的选择需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前提,按照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合理配置,最佳人数控制在四人。小组内有分工,设立组长、副组长、检查员,并且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各方面的锻炼机会。另外,需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制定小组合作目标
组内还可设置“一对一”互助形式,在完成各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之外,也给予其他组员以帮助,相互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需发挥主导性,给予各小组及时、合理的指导,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培养学生学会发表意见;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筛选、归纳与整理能力,重在培养倾听能力;③培养学生学会吸取意见,学会根据别人的发言,随时校正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教师需认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精准把握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指导与调控,推进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并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和质量。
学生若遇到不会的问题或思考难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思路、提出意见,启发学生思维,做学生的学习引路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在质疑反思中导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设计相关问题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拓展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知识的真正掌握。
“疑”体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问”体现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质疑”则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自己以及小组都不能解决的,由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索。课内都不能解决的,则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与文本、与教师都会产生思维的碰撞火花,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此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易于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创新能力,赋予学习过程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课堂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问题发现、探究主动性,并给予适当指导。该讲的得讲,该引导的得引导,把落脚点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上去,语文课堂就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并且还能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神韵,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