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紧扣“生活”二字,从“兴趣”一词突破,把“生活、兴趣、作文”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作文生活情境,开展合作化教学,谨慎、温柔评价,创造成果激励,以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及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生活;生活;合作化;评价;成果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中持之以恒的动力,是自觉性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师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引火点。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足见,兴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们谈文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纵使为文,也是硬着头皮敷行了事,写出的文字往往是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缺乏生活体会和真情实感。其中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教师导之无法,学生写作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学生言之无物,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及方法,致使对作文兴趣索然。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要力求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紧扣“生活”二字,从“兴趣”一词突破,把“生活、兴趣、作文”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作文生活情境,开展合作化教学,谨慎、温柔评价,创造成果激励,以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及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花草枝叶、风云雷电皆是写作者的好素材,生活才是写作的不竭源泉。创作需要写作者细心体味生活,用慧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由此可见,作文的关键在于生活与作文紧密地融为一体,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文中的情感来源于生活,作文过程即生活过程的再现。当然,作文又可以高于生活,即它可以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进行想象、虚构组合——作文比现实生活更灵活、更精彩。明确了这点,学生对作文才会逐渐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诱发学生思维,激发表达欲望,利于学生打开心眼去理解、感受生活。学生有了生活的感受,才有作文的基础,“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生活再现,唤醒学生回忆;举行表演、试验等,以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心理活动;通过故事、图画、相声等,触发想象,积累丰富的材料。如在写劳动主题的作文时,学生认真参与、体会劳动的酸甜苦辣,教师指导学生挖掘熟悉、感受深刻的劳动情节,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写得越详细,越具体生动,越能打动读者。学生明白了这点,作文就胸中有素材,下笔如有神了。
二、合作化教学,夯实写作兴趣
许多人认为,文学必须在孤独中成就,所以认为学生写作也要“各自为营,单打独斗”。教师要求学生“冥思苦想,匠心独运”,独立完成一篇篇“佳作”,其实个人的力量有限,难以处处圆满。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化作文正弥补这些缺漏。作文由老师、小作者本人、同学协作完成,同学之间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自然会碰撞出许多灵感的
火花。
例如描写象棋比赛的文章,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通过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交流,鲜活的比赛场面,仿佛触手可及了。同学们就能抓住感悟,写得充实,写得顺畅,不但顺利完成作文,还收获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中秋佳节,可组织学生举行中秋博饼活动。学生兴趣浓厚,跃跃欲试,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博饼的收获与感受一吐为快。小组的学生各抒已见,辩论得面红耳赤、情绪高涨。以辩论为基础,学生写作就言之有物,且精彩之处甚多。学生把写好的习作互相交流、借鉴,教师挑选几篇习作在班中交流,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带个人,优生带学困生,彼此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有效地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等意识。合作化作文教学,也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三、谨慎、温柔评价,呵护写作兴趣
在学生心中,教师无疑是自己作文最权威的评判者。每次作文,学生都期盼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当作文上交后,学生就会惴惴不安,有期待,也害怕写砸了遭到批评。老师则往往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挑刺,仿佛挑刺越多,越显得老师有水平。这样,教师如手握大权、高高在上的法官,学生只能敬而远之,无形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但在学生心中,他们多么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辛辛苦苦写就的作文的欣赏者啊。
新时代的教师,会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会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细微的闪光点,慷慨地表扬、鼓励学生。教师的评语要温柔,不能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冷嘲热讽,宜应以鼓励性或启发性的批语为主。如“这句真棒”“比喻很精彩”“结尾充满诗意”“进步很大”等等。当学生的作文问题必须要更正时,也不用简单粗暴语气,避用“句子有毛病,重写!”“表意不明,狗屁不通!”等责备、命令式的批语,而是采用商量、建议、引导、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改为……是否更好?”“比较一下老师写的这句,哪句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一点小的表扬鼓励,都能帮助学生高扬起兴趣的旗帜;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粗暴的责备,就能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赶到九霄云外。尤其是对学困生,切不可用“内容空洞”“词汇贫乏”“本文一无是处”“错字成篇”等批语来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可以对他们降低一些要求,放缓一些坡度,让他们在最近的发展区里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多表扬,少批评,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教师才能保护学生脆弱的写作兴趣。
四、创造成果激励,巩固写作兴趣
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激励,以此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这就是成果激励,成果激励对学生爱上作文很关键。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发表扬信、在同学中组织传阅习作、在课堂上范读作文、在教室张贴范文等等;还可以把文章发表在校报、网站上,或在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如能发表在影响力广的报刊上,就更有激励效果。成果激励能增强自信心,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多产生成果,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教师也可以亲自操办作文比赛,竞赛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以普惠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困生更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另外,也可以把作文制作成小册子,作为成果进行激励。每本小册子收集二十至五十篇文章为宜,可以单个学生的文章独立成册,或者多名学生的文章汇编成册。教师将学生的作文收集起来,排版,打印,装订成一本小册子。小册子封面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作文内页加上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的彩图。这样,一本色彩丰富、观感悦目的小册子就问世了。学生见到自己的习作变成了一本漂亮的书,倍感振奋,他们把小册子分享给家人、好友,写作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作文小册子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行动力,成功帮助他们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不胜枚举,除方法举措外,还需要教师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的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语文教学的趣味作文设计.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