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德育工作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结合我们的实际,“高品位、创特色”,构建我们的和谐班级。本文从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爱与责任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营造学生的心灵的绿洲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了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有效方法
一、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德育常规行为教育
把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与建设特色年段、班级结合起来,从小事入手,从行为入手,从实践入手,从感悟入手,从养成入手,提高学生的行为品位
(二)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我们现在关于德育内容的误区是:把德育要求看得简单化、程式化、成人化、完人化。有的班主任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给学生开开会、读读报;有人则以自己的人生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学生,不切实际,空泛虚幻,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认识肤浅。应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德育工作内容确定为几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生存和竞争能力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
(三)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当下德育工作往往表现在灌输多,启发少;理论讲得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容少;单兵独进多,整体教育少。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存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问题。因此,应创新德育工作途径,优化德育形式,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做到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四)倡导以实践为主的德育方法
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根据重大节日举办的传统型活动,利用学校德育特有的阵地型活动,深入社会的实践型活动,以搞好为人民服务的配合型活动等等,都能将德育渗透其中。
二、爱与责任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我们应该在“爱与责任”上做出特色,就是要“科学地办学、成功地育人”。要开发“差异”资源,把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情境的学生引导好,都能使他们成功与发展。
(二)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的条款: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不但要忠职守责,而且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要从师德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爱”
爱,它包含了太多的温馨与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含义丰富、博大精深的字眼:母爱——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的伟大的爱;友爱——给予我们力量,温暖我们心迹的爱。每一种爱都是人类美好品德的结晶。这其中有一种爱,不似母爱的伟大,确有母爱的宽怀。不似友爱的温暖,确有友爱的温馨。这便是教师之爱,她来得更轻、更柔,更让人难以忘怀。用爱去理解学生,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爱,是老师成功的开始。我们在理解中相容,用爱去感受,体会,寻找。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四)爱与责任应该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不存在没有责任的爱,也不存在缺少爱的责任。责任是爱的体现与落实,爱是责任的升华与发展。 爱与责任重在行动,重在实践,重在感悟,重在发展。
三、营造学生的心灵的绿洲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师德观的重要内涵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灵活充分地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没有“心育”,德育就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没有“心育”,智育就不能让人心明眼亮;没有“心育”,体育就不能让人心康体健;没有“心育”,美育就不能让人心领神会;没有“心育”,劳育就不能让人心灵手巧,育人应先育心。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的力量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作为育人为本的教师,人格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人格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二)心育与德育相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心育是“五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德育只有建立在心育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人说,21世纪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核云盖顶,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教育的真谛是:“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唤醒”。我们应把情感、道德、心理素质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用我们的爱,全力地付出,无私地奉献,只为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总之,责任与爱是一个教师永恒的话题。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只能用爱用去延续这个话题。让我们奉献出我们的爱,担负起我们的责任,一起去创造无比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