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家长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整体素养,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教育作为中学政治的一个主要环节,在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把法律意识纳入到课堂教育之中,是许多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法治教学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可以折射出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行为规范得到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已经成为了教学重大难题。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把握法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了解法治教育的意义,从而提升法治教学效果。
一、传统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现实情况,法治与整个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法治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法治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同一性,每个主体都需要对于法治和文化进行传承。所以在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法治的根本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关注知识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政治课程中了解法律知识的具体应用。而对于老师而言,在进行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把传统文化道德素品质引入到教学之中,把课文的法律知识内容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情感和思想都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
(一)“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治意识实践
“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的法治基本原则,相关法例条文指出:若三代血亲内所犯的罪行不涉及谋反,可以隐瞒不告发,并且不追究刑事责任。其立法的原理出自于《论语》思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是法治条文的重要依据。这条法例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开始逐步引用了传统文化“大义灭亲”的观念。如涉及谋反、大逆等重罪,死罪以上由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可不追究刑事责任。从今天的立法观念来看,这一立法存在多种问题,违背了揭发、检举的公民义务,但是从法律具体内容来看,和传统家庭伦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民法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自出生即享有人格权利,和父母形成亲子关系;在其未成年时,由监护人保护其人身财产权益,以便生活、学习、成长;成人以后,可以自行办理各项民事活动,如签订合同、购买财产、劳动就业。由此衍生出各种财产关系、合同关系、劳动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死后又有财产继承关系。纵观我国立法的发展历程,传统社会一直受到儒家“君臣父子”思想的熏陶,对家族中的伦理道德极为看重。
(二)“言而有信”的法治意识实践
“言而有信”也是出自于《论语》,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文明,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秉承着诚信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自古就奉行“忠义”。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制约,在我国的立法中,诚信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企业的契约立法,使其具有了新的内涵。在我国《民商法》《合同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立法理念。从理论上讲,当前的市场规范和经济的顺利发展,都是在传统的诚信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诚信原则的运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对于人们日常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按照诚信原则,合同各方在履行合同时应当遵守诚信、言出必行、不能滥用职权,同时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应当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合同条款不清楚或者有纠纷的情况下,双方均应当遵守诚信的原则,履行各自的义务。在签订合同时,如果一方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该合同将失效;如果一方违背了诚信原则,使另一方遭受损害,则应负连带责任。
(三)“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实践
“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次深刻的国家治理变革。国家发展依靠“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我们才能在法治社会中实现全面的法治建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学法、守法的意识,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依法执政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管理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国家法制建设之中。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来看,有大量“依法治国”的思想,如管仲提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鞅则是提出:“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韩非提出:“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法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法治的思想流派,在法治方面也曾提出过许多法治政策和理念,并将其视作一种对社会治理有利的强制手段。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依法治国”理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法律理念,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良好习惯。
结语
随着科学快速发展,中国网民低龄化越来越明显,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当代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法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廖秀荣.传统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法治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8):1.
[2]洪东.优秀传统文化渗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策略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