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要做好与小学衔接的工作”,即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准备进入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如何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顺利过渡到学校生活呢?
【关键词】生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能力;社会能力
每年九月新学期伊始,家长们开始为孩子入学适应困难、不喜欢上学,不听讲、坐不住、爱插话、粗心大意这些问题身心俱疲,甚至焦头烂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最主要是孩子在入学前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让幼儿在生理、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学习,特别是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孩子入学过渡期间非常关键的一年。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家园携手帮助幼儿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做好孩子入学的生理准备
(一)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规律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孩子上幼儿园时,有的家长觉得偶尔赖一下床不要紧,晚点上学也没关系,甚至有的孩子跟着成人养成晚上不想睡、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睡不够的习惯。但是上了小学就没有那么“舒服”了。引导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孩子具有充沛的精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据有关调查显示,孩子初入学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不会知识,而是不适应学校生活。据悉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理能力弱影响了学习。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的养成。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如:独立进餐、如厕、主动喝水、更衣、整理书桌、书包,扫地,擦桌子、取、放餐具、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能做的让他自己做,成人不要帮忙、包办。
二、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一)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学校生活
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会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参观教学楼、运动场、功能室。除了实地体验小学课堂,还会邀请小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入园给孩子们分享学校生活:如学校好玩的地方、课堂的纪律、作业要求上学时间和着装要求等,引导孩子对上小学充满向往与期盼。同时,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带着孩子走上下学的路线,为以后孩子独自上下学打基础,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二)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由于现实社会当中,存在着许多显性的、隐性的安全隐患。如何才能让孩子避免这些安全问题呢?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交通规则意识、水电安全意识、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品和礼物,牢记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电话、知道基本的求救电话与方式、能正确使用文具用品,避免推挤或攀爬阳台等等。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学习
历程。
(三)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学习是孩子上小学后重要的任务。因此,培养孩子任务意识很重要。老师和父母可以配合布置一些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或任务,如上学时带一盆绿植、一张全家福、把学习的儿歌教爸爸妈妈唱、和爸爸妈妈做一个手工、完成一次亲子社会实践……家长要及时配合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和鼓励孩子完成任务,如:“老师让你完成什么任务啊”“你想怎么做呢?”或“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啊?”。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完成任务情况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其完成任务的意识,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
(四)适当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以及抗击压力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要如何对孩子开展适当的挫折教育呢?首先是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教会孩子发泄压力的正确方式、如对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人讲述、写日志、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再次,让孩子理解偶尔的失败,是为了积攒成功的能量,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轻易被困难打倒;最后,培养孩子正面思考问题的态度,正确理解学习的是自身的责任和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
(五)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沙漏让孩子在生活中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的事情。如用五分钟的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了就是五分钟,要完成起床、穿衣和洗漱;用十分钟的沙漏让孩子明白要完成吃早餐,或者让孩子自己用沙漏来记时间,来计划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哪些事情等等。这样,能让孩子理解时间的长度,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也让孩子为上学后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及学习生活打下
基础。
三、学习能力的准备
(一)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上学后的孩子,面临着以玩耍为主,学习为辅的环境,迅速过渡到专注性学习的小学生活,要求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的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证孩子更好完成学习任务。3-6岁学龄前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10-30分钟不等,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首先,当孩子在专心做事时,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尽力营造简单安静的活动氛围,不要随意去打扰聚精会神“工作”的孩子;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要是在做感兴趣的事,总会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兴趣是保持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条件,将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专注力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培养其注意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最后,加强孩子意志品质培养,锻炼自控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要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我们可以向孩子提出适当而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坚持按时完成每一项任务,逐渐养成良好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大脑自由联想和自由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艺术熏陶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位发明家。达芬奇曾设计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后经法国科学家制造出真正的降落伞。由此可见,艺术、想象与创造发明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的培养,模仿是基础,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与众不同的想法就是创造。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自由描绘内心的世界,任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探索精神是指孩子具有自主探索意愿,愿意探究及发现自然事物的科学规律和现象,是孩子们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与能力的方式。培养探索精神,既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能锻炼意志,发展特长。孩子对世间万物好奇、好问、喜欢动手操作,探究欲强。因此,幼儿探索的内容应当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并且要有趣味性。科学现象是神奇的、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激动人心的,最能成功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孩子的自主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探索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探索能力,为进入小学后的科学探索教育做好铺垫。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卡尔·威特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孩子即将踏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涯前,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养成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大班年龄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会不厌其烦地问你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把问题还给他就是让他自己思考的最好方法,“对啊,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鼓励孩子主动思考,自主获得的经验比成人传达的知识来得更加珍贵与有效。
2.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有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入学后因为阅读跟不上,导致孩子适应难的情况发生。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孩子愿意阅读、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为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3.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习惯与倾听能力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是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在小学课堂里,经常会发生老师在讲课,孩子喜欢插嘴,导致老师中断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秩序的情况。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要让孩子理解倾听是一种礼节,是尊重别人以及获得别人尊重的一种良好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自然接受的倾听方式,如听故事、听儿歌、广播,以及和孩子的交谈的方式,既能让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和经验,又养成倾听的习惯。
4.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孩子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社会交往环境,学会表达非常重要,所有交际依靠表达来完成。喜欢与人交往、善于言谈的孩子,容易获得别人的喜欢、肯定及获得自信。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会因缺少社会交往与交流而导致不自信,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不愿上学。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小敢于当众说话,能思路清晰、口齿清楚地描述出一件事情发生缘由。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我们应该营造平等、宽松的人际氛围,让孩子有话敢说;创设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孩子有话想说;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让孩子有话会说;提供自由活动空间,让孩子有话就说。
四、社会能力的准备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的方法就是放到大海里去”。确实,一滴水的能量是有限的,它融入大海时,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永不干涸。人亦如此,必须融于集体,融于社会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和生命力。而即将要进入小学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同学,陌生的学习方法、方式以及一切与幼儿园不同的事物,六岁的孩子如何去适应小学生活呢?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曾经有孩子上学第一天回家问妈妈“为什么老师不叫我们喝水?我好渴呀!”着重“保教结合”的幼儿园,老师会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饮食起居所有生活问题。上学后少了幼儿园老师的提醒和叮嘱,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生活、学习上的准备。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我们就开始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课间时间和课间游戏。把课间时间(逐渐延长到小学课间时间十分钟)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独立、合理安排、支配这段时间。
(二)让孩子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就应该让其明事理,让其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候,能够通过交往了解彼此间观点的差异,鼓励孩子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怀有同理心、共情的心态,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用公正、负责、关怀他人的态度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三)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的能力
冲突或纠纷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每一个阶段非常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孩子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冲突来获得社会交往所需技能与经验,我们要不断提供支持和条件,帮助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独立处理与同伴间的冲突与关系。小学教师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随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同伴之间的纠纷,只能靠孩子自己解决。因此,上学前,要让孩子学会遇到困难能用语言向大人请求帮助和基本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鼓励孩子主动分享学校的事情,引导孩子独立处理各种问题。
(四)文明礼貌懂规矩
由于娇惯与溺爱的现象导致许多孩子养成霸道、自私的个性,文明礼貌与规则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孩子终归是要独立,要步入社会的,如果不能学会与人礼貌交往,就不会有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氛围。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在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你、对不起、没关系。”主动向人问好,遵守活动规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别人和集体,遵守公共秩序等。
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当孩子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好地融入小学的生活、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更好地投入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喜欢上学,展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长处,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志亮.入学早知道——儿童入学的必备的八种能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卡尔·H.G.威特(德).卡尔·威特的教育[M].哈尔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