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众多学科之首,以其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方面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文教学又是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作文指导针对性不强,未能循序渐进,无助于学生观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且效果不错。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习惯;阅读;鼓励
“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文教学更是集中体现了学生驾驭汉语文字的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比较难的一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提及写作就犯难,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作文水平也有差异。有的下笔如有神,有的却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或千篇一律,学生无兴趣,写作如“挤牙膏”。教师一看到学生写出的假、空、大的作文就头痛,不厌其烦地讲技巧,技巧,可教学效果并不佳。作文教学可谓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息息相关。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
在学校实施主题阅读教学以来,这种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其创造性。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也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创新,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置作文训练于生活应用之中。下面就是笔者的实施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根本就是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们从心里喜欢上写作,愿意写作。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少,认识问题较肤浅,思维比较简单,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练习。然后循序渐进,这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条件。此外,在写作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心情,自己拟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不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还能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以及写作深度。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感到无话可讲,无事可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创作和生活独立开来。“少教多学”的理念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所以当前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以至街头巷尾的见闻,让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更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三、注重阅读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作文教学还应让学生广泛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旦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把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即时评讲。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语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并把自己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此外,剖析课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安排结构等。
四、欣赏、鼓励学生的小进步
中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因此,老师适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总之,在实施“双减”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更应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开放性、实践性进行教学。这样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对他们的心灵和思想进行了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