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生动的形象思维为主导,辅以逻辑思维,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由形象思维主导向逻辑思维主导转化和过渡。而小学正是思维转化的关键过渡期。所以,教师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将用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分类与比较能力
分类与比较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比较,就是辨别异同。在比较前,通常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可以从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或具有相同属性的不同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开阔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和对应图,说说真分数和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生2:从图中可以看出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有时大于1,有时等于1。
生3: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都是假分数。
教师没有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或假分数,只是说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其余的都是假分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分类结果,通过比较、归纳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描述什么叫真分数或假分数。
(二)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都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解决一般问题或数学问题时,分析与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是两种不同思想方法,但又密切相关。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查,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呢?以张齐华老师教学“四分之一的意义”为例。
教师提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去折出四分之一。学生折出的四分之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师追问:为什么折出的图形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用来表示呢?
生:虽然图形不一样,但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并表示其中的1份,所以都可以用来表示。
师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多停留在形式文本记忆的层面上,而数学概念必须从许多数学表象中提取共同点才能有效地构建。张齐华老师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并综合共同点发现把任何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来表示。直击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三)培养抽象与概括能力
通过画图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难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借助图形就能轻松解决。众所周知,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在学习数学时经常要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而在教学中灵活应用画图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个长方形花园,长9米,如果将花园的长增加2米,那么花园的面积就会增加14平方米。花园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在学生答题后,师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们认为这道题目与以往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有没有不同?
生1:以前都是直接告知长和宽,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现在面积有变化。
师:花园原来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吗 ?
生2:不能,因为不知道原来长方形的宽。
生3:一时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变成图形,再进行思考。
师:图画好后,你要看图分析,还是阅读原来的文字分析?
生 4:当然是看画的图,因为图形比较直观。
师:通过观察所画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 5:花园的长度增加了,而宽没有变化。
师:增加的面积和原来的花园有什么联系?
生:增加部分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原来花园的宽。
基于这样的认知,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4÷2=7(米),9×7=63( 平方米 ),很显然,学生是先求出原来花园的宽,然后求出原来花园的面积。在没有画图的情况下,学生觉得无法下手,难以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师便设法引导学生画图,用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并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因此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