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基础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成为众多初中数学课程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内容。在推动深度学习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总结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实现课程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许多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指导下,许多学生追求数学课程知识的机械记忆,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个人数学学习深度有限。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以期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创新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个人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上都在初步发展。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众多数学教师更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运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向学生讲解不同的理论知识。简单的理论讲解活动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理解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深度学习。由此可见,创新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推动深度学习理念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有效落实是极其重要的。
一、构建直观内容,推动深度学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鉴于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理论性很强,许多初中生在初步学习理论化数学内容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活动难以开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追求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必要的,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课程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课程教学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增强数学课程内容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课程知识时,鉴于学生对方程的理论内容缺乏兴趣,理解有限,笔者首先为学生制作了视听化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我校最近的篮球比赛,向学生展示和诠释了篮球比赛的主要规则:在篮球比赛中,每胜得两分,每输得一分,只有40分的球队才能进入决赛。并提问在这22场篮球比赛中,我们需要赢多少场?由于这道数学题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展示下更直观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
二、构建生活情境,推动深度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认识到许多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有效地将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营造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情境,并以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深度学习。
以笔者的数学教学为例,在组织学生“点和直线的距离”相关课程内容时,笔者在课前介绍环节为学生构建了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笔者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了一片土地和一条河,然后问学生:“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现在你需要把水灌溉到麦田里,你怎样才能修建最短的渠道来节约能源?”,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们将麦田简化为一个点,将河流简化为一条直线。通过连接不同形式的线并多次测量长度,他们最终通过引入垂直线得到了最佳答案。在本课程中,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不同的分析尝试,从而得出“两点之间的垂直线最短”的结论,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开展实践活动,推动深度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要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实现深度学习理念的有效渗透。
以笔者的数学教学为例,在组织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了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划分了不同的学习小组,随后,全班组织学生开展了“设计花坛”的课堂活动:“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需要在校园里再建一些花坛。让我们计算一下这些花坛的面积!”同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形状的花坛平面图,并要求学生有效地计算这些多边形平面图。在参加本次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图形分割计算不同多边形的面积。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兴趣。
综上,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度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在坚持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应形成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策略,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折玉芳.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6):18-20.
[2]王晓燕.深度学习下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家长,2022(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