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预习知识问题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新时期的学科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对学科知识进行讲解,更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而预习则是学生自主意识得以强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为例,探究预习知识和课堂教学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预习知识;高中语文;融合路径

一、高中语文预习环节的问题

(一)预习认知不准确

大部分学生往往将预习和课堂学习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预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对课堂学习的辅助作用,甚至认为预习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是“为老师”在完成任务。这种被迫式的学习思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用。这一问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使得学生认为语文预习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会耽误自己的复习时间,这就加大了老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预习方式不科学

当前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过往的教学经验,仍旧沿用传统时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得预习环节形同虚设。尽管部分老师认识到了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差异性,使得预习任务往往都是较为固定的内容,如认清生字、熟读课文、理清结构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充分调动。老师仅仅布置了预习任务,却没有对预习的方式和预习的技巧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文章预习切入的角度,导致预习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探究意识较缺乏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加全面、学习方法更加完善。这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对预习任务难度和内容的把握不够明确,仅仅布置一些简单的、浮于表面的任务,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由浅入深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预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导致预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当前预习中缺乏的就是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违背了现代教育中“探索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

二、高中语文预习知识问题和课堂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目标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老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时候,需要结合课程的基本内容,对预习的任务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此确保预习任务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老师需要保持预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摒弃传统过程中粗陋浏览的预习局限,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具目的性。

比如,在学习《屈原列传》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为:(1)熟读全文,并对屈原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2)结合自身读完之后的感受,写出一篇对屈原的短评。(3)对本文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屈原短评进行分享,并对学生所绘制的屈原形象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见解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的预习目标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目的性,更加专注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文章的讲解分为几个环节:(1)在朗读之后与同桌相互翻译文中句子,并对难以分解的句子进行记录。(2)讨论屈原的性格特点和司马迁对屈原的情感,并对本文进行总结。老师在课堂布置的学习任务与预习环节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善思维认知、巩固学习成果,由此促成高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问题融合,鼓励自主探究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环节,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示和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对课文知识进行理解。然而由于学生在预习环节处于一个完全自主的环境中,因此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局限而产生一定的问题。而针对这部分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注。

为了让学生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老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简单问题、记录必要问题,以此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就预习环节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让组长对组员的问题和答案进行记录。部分问题是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无法解答的,针对这些问题,如“文章的情感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刘和珍君’做标题?”“刘和珍代表的是一群怎样的人?”等,老师则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老师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讨论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能够让预习知识问题和课堂教学实现融合,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意见碰撞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语文思维,让学生的思路更加通畅。老师以学生的预习问题作为教学开展的主线,将问题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去,能够让预习成为推动课程开展的重要力量,让学生的问题和课堂的教学实现有机融合,从而以学带教,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难度融合,锻炼学生能力

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需要立足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语文基础,预想预习任务对于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价值。老师需要对预习任务的难度进行灵活把握,既不能设置太难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能让预习太过简单,导致预习的效果不佳。

比如,在学习《苏武传》的时候,

老师可以将预习的任务设置为:(1)结合工具书对文中复杂的字词进行翻译。(2)结合文下的注释,尝试对第一节的内容进行翻译。(3)勾画出描写苏武的语句,并对苏武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课上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以预习环节的任务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延伸,例如让学生结合第一节翻译的技巧和方式,对后面几节尝试进行翻译。老师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能够让预习知识和课堂教学的难度保持一致,让学生在课堂翻译的过程中应用预习环节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以此让学生能够以课堂为基点,对预习环节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的知识和技巧得以巩固提升。

三、预习知识融入课堂的模式

(一)前置性融合

前置性融合模式主要是老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将学生的预习成果作为教学开展的前奏和导入,唤醒学生预习时候的经历和记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知识进行重复识记。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预习环节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实现课堂知识学习的自然过渡,以此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适应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帮助老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二)中置性融合

中置性融合模式主要是老师通过将学生的预习知识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按照预习环节的任务和项目进行巧妙的知识整合,让课程重点能够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由浅入深地展开,能够结合不同板块的内容和目标,将预习环节的相关知识纳入其中,从而让老师的教学节奏更加可控。例如前文所列举的《纪念刘和珍君》即是采用的中置性融合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课前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以此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完善提供助力。

(三)后置性融合

后置性融合模式是指老师在课程讲解之后,对课堂教学所采取的策略、采用的资源等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课堂所学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先学后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上文列举的《屈原列传》即是老师以预习时所采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和复习,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语文思维也更加严谨。

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完善学生的预习技巧,能够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更加丰富,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升。老师通过客观看待当前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究预习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多元融合方式和融合路径,从多个角度保持预习和教学的一致性,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连贯,为学生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狠抓预习,由课上到课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C].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三),2020:123-129.

[2]张新民.立德树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初探[J].甘肃教育研究,2022(3):57-60.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