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著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名著经典是不同时代人文积淀和文化成果,在中学开展名著阅读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然而,结合农村中学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摄入明显不足,阅读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合农村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文章从名著阅读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农村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名著阅读
2016年教育部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学生应当发展的素养分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层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名著是中外人文史上的精髓,教师需要借助名著阅读教学资源,有效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
一、在农村中学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拓展农村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相比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例如,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博物馆、画展等,农村学生由于地域局限难以参与一系列文化活动,而书籍是农村学生打开视野、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经典名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精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承载着不同作者的人生观和时代观,农村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能从不同视角推动世界观的塑造。此外,开展名著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这本世界经典名著影响了数代青年人,促进少年养成乐观积极、不畏困难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业余生活
结合实践来看,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不少学生的家长在外务工,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在课余,不少农村中学生沉迷电子游戏、短视频等,这些业余活动单一,同时电子游戏、短视频等质量良莠不齐,并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学生如果能积极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以名著阅读来填充课余时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让学生在大量碎片化时间中实现文学积淀,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逐渐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积累文学素材,为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心,但不少农村中学生存在无话可写的现象,在写作中写套话、背模板,难以写出真实情感。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便是学生积累较少,一方面,中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明显不足,自然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学生文学积累不足,在写作中无法实现素材迁移,最终导致无话可写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经典名著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借鉴和参考不同时代作者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视野,增强对生活、人生、生命的感悟。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能够进行字词、素材的积累,在写作中可以更好地遣词用句,更好地迁移素材,优化写作成果。
二、农村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经典名著摄入不足
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目前,按照部编版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看,根据不同年级划分,每一学年学生需要阅读不同的名著作品,如七年级学生必读的名著有《爱的教育》《老人与海》等,而九年级学生需要摄入一些更有深度的经典,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但结合实践来看,学生经典名著摄入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阅读资源不足。学生获得阅读资源的途径往往有三种,一是依靠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显然农村由于地域局限,农村学生无法依靠各大图书馆获得阅读资源。二是依靠家庭教育,在父母的重视与支持下购买名著,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少主动为学生购买课外阅读读物,同时,也甚少监督和引导孩子开展阅读。三是依靠学生自己主动摄取,如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主动搜寻资源,但结合实践来看,农村学生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很少会主动搜寻阅读资源。这些现状导致学生阅读资源缺乏,名著摄取明显不足。
(二)阅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需要通过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但结合实践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开展名著阅读的形式单一,教师一般是根据考试进行课外阅读教学,以经典名著《水浒传》为例,教师考虑中考常考的知识点,会给学生讲解该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情节概括等,如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的性格,《水浒传》写作的时代背景等。同时,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书单,让学生自行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考虑到中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并不会沉下心开展整书阅读,而是通过教师出示的资料,碎片化了解名著内容,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等题型。这种名著阅读教学形式虽然能应付考试,但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经典阅读方法有待优化
学生自行开展名著阅读是农村课外名著阅读学习的主要形式,但学生自行阅读的方法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实践来看,学生对待名著阅读往往有两种心态,一是完全凭借喜好,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如有些学生只对小说体裁的名著感兴趣,而对诗歌、散文等体裁并不涉及,或者只爱看外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不感兴趣。二是仅仅开展阅读,却不进行复盘、反思,导致学生虽然读了名著,阅读成效却不尽人意。
三、农村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
(一)拓展学生名著阅读资源
农村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面对阅读资源匮乏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效丰富学生阅读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阅读
角,让学生把个人的名著读物捐到阅读角,班上学生共享阅读资源,并设立阅读角组长,记录学生借阅书本和还书情况,针对那些阅读频率高的学生给与奖励。其次,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引导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和家长制定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计划,家长在其中起到辅助监督的作用。最后,可以借助互联网丰富阅读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带领学生在微信群里开展名著阅读,并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名著阅读片段开展讨论。此外,学生自己可以借助豆瓣、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电子书阅读,很大程度上丰富阅读资源,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开展阅读互动。
(二)丰富名著阅读教学形式
趣味科学的阅读教学形式,是优化名著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名著阅读。教师可以借助演绎法开展名著阅读,即让学生组成小组,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戏剧改编,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剧本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演好名著片段,需要把握角色心理,掌握时代背景。以《水浒传》为例,某小组选择《武松斗杀西门庆》开展戏剧演绎,扮演武松的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背景,掌握武松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此外,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法。教师出具导学案,引导学生合作开展阅读。以经典《雷雨》为例,教师让小组成员按照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阅读前学生搜寻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和影视片段;阅读中让学生摘抄精彩语句,针对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启发进行记录;阅读后阶段让小组成员分享阅读心得,并就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展开交流。
(三)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开展阅读,更要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学校语文组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结合教学大纲为学生推荐名著书目,并编写阅读指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此外,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本,通过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检查学生阅读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法,让学生一周完成一篇阅读心得,撰写读书笔记。一个月可以开展一次小型的读书会,让学生在读书会上分享阅读心得,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及时给予动态化指导。
名著阅读对农村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但当前农村学生由于资源匮乏、兴趣不足、方法欠缺等问题,名著阅读现状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丰富经典阅读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
参考文献:
[1]张雪柯.大力培育经典名著阅读,适时开展影视名著欣赏[J].戏剧之家,2021(19):168-169.
[2]李少珍.名著导读:浸润于经典阅读的语文素养——统编版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2020(3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