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教育部门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助力学生思想三观的正确构建。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念、人生定位、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与自我发展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旨在以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备意识培养为统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班主任要以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使学生在逐步丰富自身人文涵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积淀,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成长
当前,我国已迈入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而班主任也通过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广博学识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素质教育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对学生的人格以及个性加以培养,进行思想道德熏陶,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牢做人的基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取决于其思想品德意识,只有道德品质得以培养,才能真正践行于具体的行动之中,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班主任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可谓双赢。
一、高中德育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德育有所忽略。学校整体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的养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提升个人学习成绩上,对德育的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因此从学校入手转变德育态度,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综合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情况,配合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德育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部分班主任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放不下教师的身段,维持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自然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能够让学生对班主任更加信任,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二、完善高中班主任德育的措施
(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捷性的方式,同时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及时地督促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样的班级不同的班级氛围,那么得到的德育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带领班长一起创建微信群,作为班级共享交流平台,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展示优秀德育学生的事迹和作品,让学生能够提升班级责任感,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成长氛围。还有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交流,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来私下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爱,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尊重,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上课不是在随便说话就是睡觉,爱看手机和玩游戏,各科作业经常不完成,成绩十分不理想。因此,我利用他爱看手机的特征,加了他的微信,与他在网上谈心,他在网上与我谈话更为轻松一些,从谈话中得知他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不怎么管他。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于是我联系了他的母亲,跟她进行了沟通,希望她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多抽时间陪孩子,给他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我在班上对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经常找他谈心,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向。让班干部“一帮一”帮他解答学习疑问,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慢慢地,他不再玩游戏了,上课专心听讲,作业也按时完成。
(二)立足学生意愿优化班级规范
良好而全面的班级规范是自主管理模式建设的制度保障,班主任在创建班级规范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改变教师“一手包办”的班规制订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基本形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订。在班规制订的过程中,班主任提出班级内部需要制订的管理条例,由此通过汇集学生的意愿与诉求建立班级规范初稿,同时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传达制定的班规内容,再次听取学生的建议进行修订,师生达成共识后,将制订好的班规制作成展示牌,实现提醒与监督学生的目的。第二,班规的制订要具备动态变化的特征。班规制订完成后,学生需要按照提出的规范予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班规存在一定的问题,都可在班会课上提出修订建议,经过师生协商后再对班规进行及时修订,以确保班规更符合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际需求。
(三)强化德育体验感悟
有效的德育必须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将思维意识贯彻落实到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除了重视德育知识点的传输,还要重视学生德育行为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德育中产生实际的体验和感悟,真正把德育知识贯彻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例如,我在接到一个新班,新学期初始就让学生自主提议设计班规,在上课保持安静,不交头接耳,坐姿端正等基础要求上,学生还增加了双方有矛盾请第三方或请老师解决问题、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帮忙等等,采取积分的形式,每周一评选,基础要求全做到的得1分,自主要求做到的每条加1分,没做到的扣0.5分,最后分数最多的学生成为每周的“文明之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此一来,将德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在积分活动中养成了遵守规则和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决定了学生三观的养成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立德树人标准,以爱来感化学生、用心来教育学生,借助多种方式助力学生健康心理、德育品行的养成和重塑,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J].中国教育学刊,2017:41-43.
[2]严华银.做“四有”教师[J].江苏教育,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