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已在高校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成效颇丰,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进行课程思政也是势在必行。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且课时也是最多的,如何在课堂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我们中职课程改革中任重道远。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学校;专业课;网络技术
专业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职学校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统一,积极响应国家的“课程思政”思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构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将是当今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将打破现有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分裂的教育结构,重新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重新实现回归。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它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新增了一项活动。
二、在中职专业课中践行课程思政的迫切性
(一)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19岁,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和青年初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格处在塑性定型阶段,可塑性极强;学生开始形成自我的意识,内心的矛盾激烈冲撞,造成很强的逆反心理。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洗礼,各学科参差不齐,不喜欢纯理论探讨的学习方式,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融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
(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国际上风云变幻,各种思潮无声渗透,互联网上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对中职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一定影响,加上中职学生特别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网络社交平台,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信念。
鉴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发展需求急需给予他们以正确的思想信念引导,培养正确的三观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对他们起到指引作用,而在他们喜好的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浸润他们的思维与思想,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教学时间长
以最新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中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为例,171学分中,思政课8学分,占4.6%,专业课87学分,占50.88%,相对思政课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顶岗实习等课程都可算作广义的专业课,所占比例就更高。因此学生在校3年,更多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在专业课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时间优势,其影响的频度更高。
(二)专业课教师人数多
由于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专业课程具有教学时间长、教师人数多的天然优势,如果把这些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更容易深入,更容易持久。
(三)渗透性强
传统的思政课程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上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和说教。然而灌输和说教都是被动的,老师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很容易引起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抵制信息的接收,这样一来就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了。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一种非“标签”式的教育,采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自然而然的适时渗透,借助专业课程的内容或教学过程,在知识讲解、案例实现和工作过程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学生在自身体验和感受中接受思想的洗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1.观念转变
我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潜心钻研业务,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应用能力,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并能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灵活应用。
习总书记在高校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思政课老师的责任,而是全体老师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只管专业、不问思想,只管堂上、不问课外”的状况,要把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地融合起来。
2.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提升
何谓德育意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上承担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在专业教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人。德育能力指的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最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规范知识,让学生树立时刻关注网络安全意识;深刻理解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和网络伦理道德要求,增强自觉遵守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二)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我们要深入斟酌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历史背景和社会热点等视角深入挖掘提炼本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法治意识、国家安全、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健康意识、审美观念等教育,润物无声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三)守好课堂主战场,优化专业课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不是生硬地、机械地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讲点思政要素,这样做就太牵强附会。以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为例,这门课的很多教学任务都可以作为承载思政元素的容器,比如在讲HTML和CSS时带领学生了解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在综合项目中制作禁毒宣传网站,美丽家乡宣传网站等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实行分组作业,通过团队分工和项目进度管理体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远不止于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管理
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管理,防止课程思政流于形式。首先,课程思政要建立党负责制;其次,在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质量评价中,以德育为重点监测点;再次,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最后,以教研立项形式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力争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都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体系,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既重视知识技能传播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五、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成效如何,最终还得看学生。过去,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侧重于知识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技能应用能力,推行课程思政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能再单一地以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评判,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思政浸润滋养的人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看到成效,所以要结合课堂考核、课程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做长期动态评价。
六、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反思
在中职学校推行课程思政仍处在探索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存在一些流于形式和生搬硬套行为,如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上做到不偏离初衷,需要我们时刻拷问自己是否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现实。
课程思政始终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全程参与,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元素,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和拥护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培养知识技能过硬、有职业素养的优秀才人。
参考文献:
[1]陈开宇,关冰.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析[J].海外英语,2020(15):95-96.
[2]陈波.新文科背景下景观设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通路径探索——以广西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0,9(33):52-53,87.
[3]杜晓宁.《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4]侯雯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作家天地,2020(6):136,138.
[5]雷思雨.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J].决策探索(下),2019(8):50-51.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44-48.
[7]严交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