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教学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结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通过拓展输入和强化输出两个渠道,探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英语学习活动
教育部普通高中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梅德明说:“外语学习者不可偏识外国语言、外国文化、外国故事,他们应该在学习外语以及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语篇阅读是学生感知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进而形成文化理解,培养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虽然高中英语教材涉及主题广泛,贴近学生生活,但未能在中华文化知识提供充足的输入。故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语言素材,领略文章的文化涵义,并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找准切入点,通过拓展输入和强化输出两个渠道,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与迁移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立足教材资源,识别文化特征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2019年)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形式。教材内容关联学生生活实际,语言真实地道;每个单元的开篇页都由一张大版面“主题图”引入,图画上面摘录一句名人名言和列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讨论话题。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涉及非常广,包括图腾祥瑞文化、思想教育文化、音乐戏剧、中国书画剪纸艺术、服装穿戴文化、生活文化等,很多图片和名人名言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
(一)借教材插图,识别文化符号
必修一第五单元Natural Disasters的主题图呈现的是一群解放军战士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运送伤者的感人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军民同心,合力救助受灾人员的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了解放军战士在赈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私精神。必修三单一单元Festival and celebrations的开篇页摘录了我国宋朝此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英译本的一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此句展现了我国南宋时期民间庆祝元宵节的场景。主题图展示了广东梅州丰顺县浦寨镇元宵节特有的舞火龙表演。舞火龙的场景与《元夕》中词句相呼应,参与表演和观赏的人们也一如从前,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这一画面体现了节日文化习俗的传承,还隐含这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
(二)借助开篇页的引语,丰富文化认知
必修一Welcome Unit 的引言“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出自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道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阐明其中的道理。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以借助这句名言引导学生对老子和道家的核心思想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 领悟语篇的文化内涵
教材每个单元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 贴近学生的生活, 语言鲜活, 文化内涵丰富, 可供教师挖掘利用。由于一些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 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 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例如, 在必修一第五单元Natural Disasters 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最后两段中句子 “But hope was not lost. Soon after the quakes,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to Tangshan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Tangshan city has proved to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at in times of disaster, people must unify and show the wisdom to stay positive and rebuild for a brighter future”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二、根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找准切入点, 拓展文化输入
如果有些单元的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可根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找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例如必修一第四单元Natural disasters 是关于自然灾害,看起来与传统文化不沾边, 但是这个单元的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是有很多唐山大地震灾后救援工作、重建工作的报道。从这些报道中,读者可以深刻体现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可以是拓展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一)结合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巧妙引入中华文化, 汲取中国古代智慧
英语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通常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给教师一个结合实际, 巧妙引入传统文化的机会,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在讨论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古籍或者古人的观点和做法,让学生去鉴赏, 汲取中国古代智慧。“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该句典出自《周易上经坤》中,说明《周易》的作者认为草木和贤人是同等重要的,足可见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政治。
(二)对比中西方文化, 领悟文化内涵, 培养文化辨别能力
教材中很多话题都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例如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在渗透传统文化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西方国家传统节日起源、庆祝方式及其背后的宗教色彩, 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西方节日的内涵, 理性对待西方节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三)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于自身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切认同和肯定。近年来一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
海外热卖,武术、曲艺、文物展览、民间工艺品展览等纷纷走向国际市场,“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其中,李子柒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展示普通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系列短视频爆红海外网络,并在2021年1月25日,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其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些信息、数据可以让学生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的关注与认可,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探索、增进体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关注课堂教学环节,还需合理利用课外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让当地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和学习,将博物馆内的英语讲解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掌握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方式。另外,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话剧、小品等各项活动中进行英语表演,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五)以考促学,强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输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近几年全国高考英语卷突出的新动向不但注重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更加强调向外国朋友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特点。2021年天津卷的书面表达是给某英文网站新增栏目《最美中华》投稿,介绍一个考生喜欢或者去过的地方,介绍该地方的特色(如文化、景色等);浙江卷的书面表达是写一篇宣传稿,介绍学校举办的学生国画作品展;全国甲卷的书面表达写一封咨询信,向外国朋友咨询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吸引外国朋友; 2022年全国高考英语甲卷七选五的文本中介绍如何使用筷子;乙卷的语法填空本是一篇讲述2019年12月19日,由中国发起的“国际茶日”提案历时两年之后,终获联合国大会通过。今年的5月21日成为首个国际茶日。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同时,在考试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考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英语新教材容量大、教学难度大,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教师应按照学科教学需要,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的文化资源,为学科教学提供带有文化意蕴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情境的设计上,既要考虑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考虑学科教学需要,理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点,同时,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关注其现代价值,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内容,避免随意添加,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拖延教学进度。此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需要课堂上的学习,更需要老师设计各种形式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情思育人理念下高中融润英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2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锴.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品格渗透[J].天津教育,2018(0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中华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