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音乐欣赏”高效课堂之我见

万方网论文查重

近年来,中学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对于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开阔了文化视野,丰富了文化生活,而对那些参加音乐艺术院校考试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不仅是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一门课,而且是进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前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课。但是,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准确把握音乐欣赏课的学科特点,教学思路不对,教学方法出现偏差。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行家。

一、准确把握学科特点,理清教学思路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音乐的感情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首先,学生要从感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直接的体验。其次,学生要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站在理性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音乐所蕴含感情的内在含义。但是,由于学生的成长年龄、生活阅历、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阅历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所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致。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学生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这是音乐欣赏课的学科特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特点,始终将学生置于音乐欣赏课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欣赏音乐,老师在活动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导者角色。所以,遵循音乐欣赏课学科特点,理清和端正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授课,对增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与时俱进,讲究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日益紧迫,再加上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学习的途径已不限于学校,由一元化逐渐走向多元化,他们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掌握和了解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多元化学习途径,无疑提高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如果老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创新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这一点在音乐欣赏课上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增强音乐欣赏课堂的魅力呢?

(一)多让学生讲

在每堂课上,都安排两位同学上讲台作“三分钟音乐沙龙”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介绍音乐家、名人名曲、乐器构造及特点、流行音乐、流行歌手,也可以是自己对音乐的感想,甚至可以是一条有关音乐的消息。只要和音乐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这样的教学模块,既有利于学生变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收集信息,也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信息接受的量。通过实践,同学们普遍反映,所演讲的内容,即使当初是草草准备的,经自己一讲,也变得印象深刻了;同学所讲的内容,因为是同龄人收集的,有共鸣,也能格外注意地听。通过“三分钟音乐沙龙”的演讲,不仅增加了学生音乐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二)多让学生听

1.多听世界名曲。在音乐欣赏课中,名曲鉴赏是新课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要求。但由于名曲鉴赏对聆听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聆听者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较好的音乐敏感度及领悟。所以对于大多学生来说,短短一节课的名曲鉴赏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做到入脑入心。这对于教学要求中的名曲知识积累非常不利。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在课外也要多听世界名曲。所谓耳濡目染,听多了,自然熟悉了,熟悉了,才能做到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曲子的意境,甚至能主动的去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等相关信息,这样学生们慢慢地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名曲鉴赏的相关知识。

2.多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聆听音乐的耳朵大多数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不仅能用耳朵听曲调的跌宕,还要能用心去聆听自己内心因感受美妙音乐而产生的起伏。如在听《码头工人歌》与《铁蹄下的歌女》时,提示学生,虽然这两首歌曲都是反映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但因码头工人与歌女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非人待遇也各有不同侧面,他们反抗的手法也是不同的。请用心去体会音乐是如何表达的。大家所感受的就是对音乐的共鸣,她是欣赏音乐的关键。

(三)多种教学设施相结合

音源及设备的质量及合理搭配,对音乐品质的展现来说十分重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音响与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的结合与搭配来欣赏音乐,会让音乐欣赏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多明戈的《饮酒歌》与帕瓦罗洛的《我的太阳》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再搭配音响的环绕效果,让学生不仅能从音色上,还能从神态、台风上领略他们各自的风采,谈出各自对他们演唱的感受。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能给学生以视、听各方面的感官刺激,对启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有很大帮助。

三、利用学科整合,增强知识、趣味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巧妙贯穿历史知识,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欣赏“爵士乐”时,介绍其发源地—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奴隶被卖到美国,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国。二十世纪(1900年)的美国一片欣欣向荣,黑人音乐JAZZ和BLUSE发展并成为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歌”时,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讲解各地民歌不同特点。如中国南方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音乐风格委婉而优美。西部高原地区:山峦遍野,地势高低起伏,形成了高亢悠扬、粗犷奔放、节奏鲜明的民歌特点。

(二)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借助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优化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如讲授《阳关三叠》时,教师边放歌,边朗诵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让学生感受诗与音乐的珠联璧合。然后再互换角色,教师用古琴演奏歌曲曲调,学生和着旋律有感情的朗诵此诗。这个过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古韵古味的词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略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美妙与神韵。

(三)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印象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时,把法国印象画派创始人莫奈的油画作品《日出·印象》展示出来,乐曲塑造出的难以捉摸的独特气氛、想象情境的描绘与油画中着重于光影变化的印象主义概念相似。油画与音乐形成了一个感觉上的传奇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了。

(四)音乐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国内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号召亿万人民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增强了人们对新中国的认可度和亲近感。改革开放后,《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描绘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四、运用肢体动作,提升课堂魅力

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感及内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教学《黄河船夫号子》时,让同学们分成两组表演拔河,教师演唱号子曲调。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的活动参与,把号子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在拔河中充分体验出来。在教学《走进非洲与美洲》一课中在听赏拍手舞、牙买加民谣、尼加拉瓜假面舞等乐曲时,引导学生边听边击节拍,引出非洲鼓等打击乐器。让同学们伴随音乐舞蹈或者律动。尔后,教师教授探戈、伦巴等舞蹈动作,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非洲与拉丁美洲音乐节奏的韵律与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得到情感体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不敢说每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内容都能扣人心弦,让人回味无穷。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能立足课堂形势,巧用教学方法,一定能把这些跳跃的音符和灵动的韵律,演绎成一节节“音乐欣赏”的高效课堂。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