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围绕“圆的面积(一)”为主题,阐述过渡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概念的数学意义,掌握教学环节之间的知识联系,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从而构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意识。
【关键词】过渡语;教学过程;数学课堂;数学概念;数学思维
数学是生活的文化知识,是思维的科学,而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有计划有规律地让学生进行数学锻炼,而且需要灵巧并精炼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我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一课为例,从课堂教学中阐述过渡语在其中的妙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环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意识。
一、过渡语是信息传递的连接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跟教学语言的运用有一定的关系,而过渡语的巧用就起到了信息传递连接的作用,帮助教师利用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过渡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把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分析,进而整合,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些具有衔接性的语言,把教学环节之间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得前后内容的过渡更加自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的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精准的数学教学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而巧用过渡语就是提升教学语言能力的要素之一,它能让每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教学环节之间自然衔接起来。这时过渡语就成为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连接多元的知识,让学生对接收的数学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和应用,转变固化的思维,从更广的知识面了解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数学的科学性,掌握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把数学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知识,构建数学思想。
二、过渡语是概念升华的催化剂
数学概念是通过文字或符号反映物体之间的空间形式,表示数学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是数学知识发展的一种反映形式。它通常会以各种数学定理、数学法则和数学公式等方式来表达,也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形成系统数学知识的基本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构建数学基本技能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数学概念是以简短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性,在实际教学只通过文字的学习,学生可能只是表面的了解到概念的内容,而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所表达的要素和实际意义。所以向学生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用过渡语帮助学生串联教学信息,掌握数学概念表达的要素和内化概念的数学意义。例如,圆的面积概念: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学生先通过文字对圆的面积概念进行学习,对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假如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摸一摸”圆的面积或进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环节,学生对圆面积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此时利用过渡语“那这个大小在哪里呢?”去点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认识到面积是用“大小”来形容的,引导学生领悟圆的面积概念真正内涵,再巧设过渡语“请拿出你的圆,用手摸一摸圆的面积在哪里?同桌之间说一说。”学生去实践感知圆面积的概念。借助过渡语的催化,让学生形象感知几何图形的面积概念,深刻理解圆的面积的数学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过渡语的引领,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抽象的概念并内化,从而让概念的数学意义得以构建与创生。
三、过渡语是思维转化的桥梁体
数学思维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指引学生在学习中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勇于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实践解决、归纳、类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的严谨,数学逻辑更加严密,而过渡语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桥梁的作用。特别是在几何图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利用数方格来探索几何图形的面积时,遇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图形时不能得到其精确面积而产生质疑,然后在它们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过渡语巧设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化,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在“圆的面积(一)”学生在尝试数方格和在圆内画正多边形的方法都不能精确算出圆的面积,学生就会疑问怎么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面积,此时先抛出过渡语“因为圆是曲边图形,我们目前的方法怎样都算不出它的面积,所以我们要有个转化的思想”,这时候停顿5秒,让学生去思考“转化”这个词。此时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向已发生转变,接着抛出“怎么转化呢?就是把圆的曲边转化成直边”,引导学生思考“曲边变成直边”;进而探索“折一折”环节:把圆对折再对折并观察曲线有什么变化?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把圆折一折并观察曲边的变化,最后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而让学生发现那条曲边(也就那条弧)的变化,学生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过渡语以桥梁的形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懵懵懂懂逐步清晰明朗,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场地,过渡语的使用能让教师创造更加贴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教学环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构建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齐明.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4):51-52.